⒈“直线式观察 + 材料支架”:让幼儿在 “试错” 中自主成长 过往在户外沙水游戏中,我常因担心幼儿 “浪费时间” 或 “做不好”,直接告知 “沙子要加多少水”,却忽略了 “试错” 对幼儿探究能力的价值。论文中 “沙水建构” 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 —— 教师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充足的材料支持,让幼儿反复调试比例,最终自主发现规律。这让我意识到,“直线式观察” 的关键是 “耐心等待”,不打断幼儿的自然探究;“材料支架” 的核心是 “提供可能性”,而非 “限定结果”。之后在组织 “植物浇水” 游戏时,我尝试用这种策略:观察到幼儿因 “浇太多水导致植物蔫了”,我没有指责,而是补充了小量杯、喷壶等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不同水量下植物的变化”,最终幼儿自主总结出 “多肉要少浇水,绿萝可以多浇点” 的经验,这比我直接说教更有效。 ⒉“焦点式观察 + 问题支架”:让游戏从 “无目的” 变为 “有方向” 我曾遇到过类似 “玩桥兴趣低” 的问题:幼儿在户外玩滑梯,玩一会儿就开始追逐打闹,游戏陷入混乱。当时我只是简单制止 “别跑”,却没找到兴趣低的根本原因。学习论文后我反思:如果当时用 “焦点式观察”,就能发现幼儿是因 “滑梯玩法单一” 而失去兴趣,进而设计 “如何让滑梯更好玩” 的问题支架,引导幼儿拓展玩法 —— 比如增加 “滑梯排队规则”“滑梯下搭‘安全垫’” 等情节。后来在 “玩秋千” 游戏中,我尝试应用该策略:观察到幼儿兴趣下降后,抛出问题 “怎么让秋千玩起来更安全、更有趣?”,幼儿纷纷提出 “要系安全带”“秋千旁边不能站人”“可以比赛谁荡得高但不危险”,不仅让游戏重新充满兴趣,还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规则意识。 ⒊“参与式观察 + 角色互动”:让教师从 “管理者” 变为 “合作者” 之前我在幼儿游戏中常扮演 “管理者” 角色,比如在 “超市游戏” 中,看到幼儿 “收银员” 不会算账,就直接上前教 “1 块加 2 块等于 3 块”,导致幼儿失去游戏主导权。论文中 “烧烤游戏” 的案例让我明白,“参与式观察” 的核心是 “融入而非掌控”,“角色互动” 是 “协作而非指导”。之后在 “医院游戏” 中,我以 “病人” 的身份加入:当 “小医生” 不知道如何 “诊断病情” 时,我不直接教,而是说 “我感觉头疼,你能看看我怎么了吗?我之前感冒时,医生会问我有没有发烧”,通过角色对话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主提出 “量体温、问症状” 等诊断步骤。这种互动方式让幼儿更主动,也让我更精准地了解到幼儿的经验短板,支持更有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