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筛选与分组研讨 分组任务: 2组分别对原始案例进行初筛,依据《案例评价表》中“真实性、教育价值、课程特色”三项指标打分。 争议点:部分案例活动设计新颖,但未体现劳动实践与儿童发展的关联性(如“枇杷案例中”仅记录活动流程,缺乏具体教案。 共识达成: 筛选出12个初步典型案例,优先保留“幼儿在自然材料加工中合作解决问题”等紧扣课程目标的案例。 2.理论学习与分析 关键经验需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标(如“劳动中的社会性发展”对应“人际交往”目标); 案例标题应突出矛盾冲突(如将“种菜活动”改为“当菜苗被踩倒后——儿童责任意识的萌发”)。 课题组反思: 原案例多记录“成功经验”,需补充“问题-解决”过程,体现儿童真实成长轨迹。 3.案例优化工作坊 可视化素材补充: 为“鸟窝搭建”案例可以匹配幼儿设计草图,如何将鸟窝放到树上的讨论视频(3分钟)、成品照片,增强故事性。 模板修订争议达成: 经讨论后保留原框架。在“反思”部分增加“教师支持策略”,在策略中融入“行动”环节。 4.成果互评与总结 共性问题: 1.关键经验表述仍偏理论化(如“培养创造力”改为“幼儿用三种方法解决白菜捆绑的难题”); 2.部分案例图文排版混乱,需统一字号与插图位置。 3.在案例中增加一些教案,可以是小组、个人、集体等多种形式,更具有借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