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介绍活动 主持开场:背景:基于课题《依托云端智慧管理构建阳光保育一体化机制的实践研究》中的提升保育教师团队专业素养研究内容,之前我们对户外体锻中的保教融合,自主餐点中如何“放手”,入园环节、餐点环节中师幼互动的策略都展开了一些的研讨,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管是教师还是保育老师,能够在一日生活中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内在需求,剖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逐步找到较为合适的支持策略或者互动方式。但是在我们日常调研过程中发现,在如厕、洗手环节中,保教人员容易轻视这两个环节,重点过度关注于安全问题,但是当幼儿出现一些问题时,保教人员会用一些不太恰当的互动方式,或者是较少关注幼儿的核心需求,再或者是忽视在此环节中的教育价值。基于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准备开展此研修活动。 现场参与者:小太阳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家长代表 还邀请了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的后勤团队,很荣幸邀请了他们,并也期待大家给予不同的建议。还邀请了港城幼教中心的后勤主任、中心其他幼儿园的后勤园长、小博士幼儿园的后勤园长参与本次活动。 二、破冰游戏——挑战看不见 1.介绍游戏规则 主持:所有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成三组,搭肩站成两列记住自己的前后是谁,然后所有人在活动场地散开随意走动,主持人喊停时,所有人定住不动闭眼,用最快速度回到一开始的队形,三组比赛,哪队先归队成功,先获胜。 2.开始游戏 3.分享游戏后感想 主持:你在玩的时候,有什么感想? 朱:玩的时候要有信号,许说握拳的。 主持:玩的时候要有信号,不一定是语言。 啊巧:摸衣服,衣服的质感。 主持:也是找一个信号。 家长代表:找一个熟悉的,摸了是不是,是的是的。 主持:还是要找熟悉的人。 主持小结:我的感想是: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就像我们这份工作,班级里的两位老师、一位保育老师、每个孩子的家长这一群人,共同为了培养幼儿这一件事,团结一条心,一起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拼搏努力。 二、找问题,寻原因 1.根据前期调查,列出如厕和洗手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了解自主如厕、洗手环节的重要性及各年龄段幼儿的习惯养成和观察要点。(三个年龄段的分析) 主持:结合之前我们做的问卷调查的统计表,从调查表中的各类问题中,我们分析出了其实在我们的如厕和洗手环节中,始终是存在着一些典型性问题的,通过我们日常巡查和保教人员日常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如厕和洗手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形形色色。这些问题导致后果会是无效洗手,自主如厕能力差以及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问题在不同年龄段里出现的概率会有不同,有的问题小班幼儿会普遍存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出现的概率也会相对少一些。 有些问题我们需要自我反思,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需要养成什么样的如厕和洗手习惯?班级里的幼儿有多少养成了?我们忽略了多少?又该如何做来更好地培养他们呢? 2.分享与学习自主如厕、正确洗手的重要性,以及小、中、大班幼儿在自主如厕环节中的习惯养成。 主持:那也请大家思考以下,如厕、洗手的重要性? 自主如厕:引导幼儿自主如厕是幼儿生理需要,更是幼儿自理能力,智力、情感、独立性、克服困难等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正确洗手 主持: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或者怎么做? 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浦:预防疾病。 主持小结:引导幼儿正确洗手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卫生意识和自理能力。 主持引导回顾文献: 小班自主如厕习惯养成 (1)有便意会自己去盥洗室 (2)会自己脱、提裤子 (3)女孩子学者使用厕纸 (4)在同伴使用盥洗器具时愿意等一等 (5)入厕后愿意冲一冲,并洗手 小班正确洗手习惯养成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正确的洗手方式 (2)自己试着或请老师帮忙,将长袖变短袖,不弄湿衣袖 (3)能用毛巾擦手,找到自己的毛巾 (4)指导洗好手后把袖子拉下来,不着凉 中班自主如厕习惯养成 (1)能自己束裤子 (2)便后自觉使用便纸 (3)学着用不同的方式如厕,如厕后洗手 中班正确洗手习惯养成 (4)男孩能根据如厕需要脱裤子 (1)能看懂图十,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 (2)洗手时,愿意尝试拉、卷袖口,洗手后袖口不湿 (3)能将毛巾打开擦手 大班自主如厕习惯养成 (1)大小便后会用厕纸擦干净 (2)能有序如厕,学会依次等待 (3)能自觉整理衣裤,穿戴整齐 大班正确洗手习惯养成 (1)能自觉地用正确的方式洗手 (2)洗手时,能主动拉起、卷起袖口,洗手后袖口不湿 (3)能将毛巾打开擦手,也别注意将手指缝里擦干 3.分析探讨问题所存在的原因。 主持:结合我们的调查表,我将主要的问题按不同年龄段罗列了出来,一起看一下。结合《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盥洗环节中典型问题的指导策略》进行讨论:小班如厕的成因是什么? 董:家里的厕所和幼儿园不一样。 主持:可能呈现的是家里和幼儿园工具的不同。 徐:习惯不一样,比如说家庭里一直是家长咨询与提醒。 主持:依赖性比较强,自主性比较差。 篷:来到陌生环境,不熟比较害怕。 主持:主要可能是环境的变化、器具的不同、陌生感、自理等。 主持:那使用便纸呢? 董:家里缺少对其的指导。 徐:幼儿园里也存在缺少专业的活动的去进行指导。 主持:那游戏时太投入,忘记如厕? 主持:穿着不当,造成的如厕困难。 宋:孩子的裤子太紧等,造成无法提起来,不好脱,不好穿。 主持:不会穿脱裤子。 董:力气不够,冬天穿的后,不方便。 主持:方法上,包括日常生活中手臂力量的锻炼。 主持:上厕所时女生不用纸,或使用很多。 主持:习惯没有养成,有的在学校没有这个习惯,在家里有。 主持:有没有可能不知道扔到哪里,纸在哪里。 宋:我们班孩子不知道往哪里擦,甚至用完不知道仍哪里。 主持:出现拥挤,这种怎么办? 宋:抢位置。 张瑛周:一个是去的人太多,硬件上空间比较小。 主持:规则意识上没有及时了解,一下子都去了。 主持结合洗手环节引导老师讨论: 主持:不洗手? 教师:习惯? 摸很多肥皂? 教师:肥皂遇水变软。 不知道摸多少。 主持:袖子湿掉? 一个是不会拉袖子,还有可能是玩水或洗手时间过长。 主持:不会七步洗手法,简单一冲了事? 不知道七步洗手法。 主持:开着水龙头玩水 开心。 习惯。 主持:手上的水甩地上 开心。 习惯。 主持:手上的水甩地上? 找不到毛巾?缺少习惯。 其实问题的出现是可能会有很多原因所导致的,我们在想要找到适宜的解决策略前,应该分析与辨别出不同的成因,从而来寻找更为具体的解决策略。那我们一起先来寻一寻这些问题的成因吧。(不同维度的成因,包括教师层面、保育老师层面、家长层面等)对于家长层面我们一般提到做好家园沟通,到底怎么做? 找到了不同的成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大家觉得解决策略可以从哪几个维度来思考?教师、保育老师、家长。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三个角色的不同角色策略,那我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难得倒我们的,我们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分组研讨,保教融合 1.分成3组,针对如厕环节和洗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出不同年龄段中相应的指导策略。分组方式:小、中、大每个年龄段教师、保育老师、家长代表为一组,共为3组。 2.分组研讨,选出1名记录人员,1名交流人员,用笔记本记录研讨的内容,结束后发送给主持人。 3.小组交流。 四、分享交流,共优策略 1.3组每组派1名代表分享交流小组内的研讨成果。 主持:时间比较紧凑,大家写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关键词,大家分享的时候也希望能更具体一些。 浦玉丹分享。 主持:从大班讨论出的指导策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有一个共时性的指导策略,比如老师、保育老师要进行一个督促、指导;家长方面,提到一个沟通。那再具体一点,袖子不撸起来,你会怎么跟家长沟通,家里也养成这样的习惯? 浦:衣着上,穿戴比较方便一些的衣服。 主持:还可以呢?可以再具体一些。 钱: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七步洗手法,可以让孩子跟家长去表达一下,比如让孩子作老师指导家长学习七步洗手法。 主持:这也是个好方法,但是对于到底如何和家长沟通,我们后续还可以在细致一些。 陈安妮分享。 主持:中班这里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比如如何与家长沟通,怎么鼓励家长以身作则,这些点都是可以后续和家长进行对接的,想的比较全面的,比如毛巾架的位置、水滴在地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董心怡分享。 主持:小班前面的讨论比较细致,后面有点来不及,总体想的非常全面,比如怎么跟人家谈,谈什么?学校里谈了什么,后续家长还能和孩子谈什么、怎么谈等,从而帮助孩子去调整行为。在保育员指导方面,包括厕纸的摆放方式,比如抽拉式的,怎么叠放,怎么投入,想的比较细致。 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家发现的有的多、有的少,也可能会有其他的问题,也希望大家后续在实践中,能先分析问题的成因,然后再进行一个教师、保育员、家长的相应指导。 2.达成共识,汇总梳理如何和洗手环节中典型性问题的具体指导策略。 总结:今天我们也许只是讨论了生活环节中如厕习惯的培养和正确洗手的培养,方法和思路都是贯通的,我们可以将这份经验迁移到其他环节中,其他的习惯养成中。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这句话让我最为触动的五个字就是完美的教育,这个使命就是落在我们的肩膀上,我相信今天的研讨可以让我们向这个完美的教育更靠近一些了。谢谢在场所有人的付出,谢谢你们。 3.教师组、保育教师组、家长代表组各派1名代表对此次教研做评价。 家长代表(杨柳妈妈):活动比较丰富,老师对孩子是很用心的,把孩子送过来我是很放心的。家长方面,用一些语言的方式可能还是比较空洞的,利用一些绘本的方式进行指导,可能会更便于理解。 主持:年龄段层面,小班来说,可能更需要一些载体。 徐陈:有幸参加本次研修活动,听了舟舟老师的保教结合的研修,业务层面更多的聚焦业务,但幼儿园是保教结合的,因此还是应当聚焦在保教层面。整个教研呈现实用,即针对性的策略,后续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老师、保育员、家长,后续针对整个环节,我们可以怎么做;多联动,即幼儿身边的人,幼儿的事情,请幼儿身边的人一起商量;聚焦性,问题越小,研修的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我也在想,做整个研修还可以往时间,小班新生入园前,入园后,一些可操作性的东西放到更加真实的情景中进行,结合整个分析,我们进行一个评估,检核一下实效性;还有一个评估,我是把一些指标量化,做成了检核表,在调研的时候跟踪一个孩子,做到、没有做到、做到但不规范,用一些数据采集,比如用几年的数据来看,这才是保教结合的目的,通过一些举出数据,采用策略后的数据,来检核实践。还有一个就是多主体,我们也可以祖辈的,比如常带孩子的,我关注到的一个行为习惯,和爷爷奶奶关注到的行为习惯是否一致,包括我们看到的,爷爷奶奶是怎么做的,这些也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有一个,我也一直在想,我们洗手,是要保持干净、卫生的习惯,还是要用洗手七步法洗手。后续,我们等到小班秋季,搞个联合研修。 主持:特别是后面几点建议,让我有了很多方向,时间上,我也发现期末不是很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