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有考核机制问题梳理 活动伊始,课题负责人李老师开场道:“咱们这次研讨围绕保育员考核机制优化展开,这对落实课题研究成果、提升保育队伍水平至关重要。大家结合日常工作,说说现有考核机制的问题。” 杨老师率先发言:“我觉得现在的考核太‘表面’了,就盯着出勤率、卫生打扫得干不干净。像咱们课题重点研究的保教融合,还有保育员专业能力提升这块,基本没纳入考核。这让保育员觉得只要把卫生做好、不迟到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陆老师点头补充:“而且考核方式太单一了,每次都是园领导检查打分。保育员自己的想法、同事的看法,还有家长的反馈,都没考虑进去。这样考核结果既不全面,也很难让大家心服口服,更别提调动工作积极性了。” (二)结合研究内容分析需求 许老师翻开课题资料,说道:“既然咱们研究的是‘四系一体’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就得和这四个体系紧密结合。就说资源协同与成长赋能体系,保育员参加培训学习不能只是走个过场。我建议把课程完成率、学完之后在工作里有没有应用这些,都作为考核内容。比如学了幼儿心理学课程,能不能更好地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这就可以作为一个考核点。” 张老师接着说:“没错!动态监测与质量提升体系强调用数据说话,那考核也得有量化指标。像幼儿安全事故率有没有下降,家长对保育工作的满意度有没有提高,这些数据都能直观反映保育员的工作成效。还有权益保障与动力激发体系,考核结果必须和薪酬福利、评优评先挂钩,不然考核就没意义了。” (三)优化方案研讨 李老师在白板上写下 “优化方向” 几个字,引导大家讨论:“那咱们就从考核内容、方式和结果应用这几方面,具体聊聊怎么优化。” “考核内容得大改!” 吴老师提议,“除了基础工作,一定要加上保教融合能力考核。比如在教学活动里,保育员能不能协助老师引导幼儿参与,能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学习需求。还有专业发展成果也得考核,像有没有考取新的证书,有没有参与课题研究、写论文。另外,家长和幼儿的反馈也特别重要,毕竟他们是直接感受保育工作的。” 李老师对结果应用提出想法:“考核结果不能只是一张分数单,要和保育员的切身利益挂钩。分数高的,该加工资加工资,该评优就评优;分数低的,找出问题,制定专门的提升计划,帮助他们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