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类型 |
互动主题 |
幼儿的行为表现 |
幼儿行为背后的核心需求 |
情境的核心教育价值 |
对应保育员与幼儿的互动策略 |
小班(有爱的师幼互动策略) |
中班(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师幼互动策略) |
大班(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师幼互动策略) |
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类别 |
展示 |
言语 |
1.“老师,你看。” 2.直接示范给教师,如:“老师,你看我自己穿好了!” |
1.寻求认可、获得表扬。 2.与同伴分享成果。 3.分享成功的快乐。 4.证明自己比同伴更优秀。 |
1.良好情绪的养成。 2.大胆、自信等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3.主动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4.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5.表达能力的培养。 |
1.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肯定的心理环境,让他知道可以和别人分享我的成果,并能得到积极的肯定。 2.倾听......
|
1.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肯定的心理环境,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支持幼儿主动的分享。 2.倾听...... |
1. 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肯定的心理环境,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支持幼儿主动的分享。 2. 倾听...... |
非言语 |
1.用眼神适宜。 2.用手拽老师。 3.把自己“吃光的空碗”直接递给老师。 |
告状 |
言语 |
1.表达不满,如:“老师,他挤我。” 2.与自身相关的告状,如:“老师,他把水溅到我身上了。” 3.与自身无关的告状,如:“老师,他把把饭倒掉了。” |
1.自我利益的保护。 2.告知教师,希望得到教师支持。 3.无法解决问题和达成任务,希望借助第三方力量解决。 4.仅仅是让教师知道。 5.寻求教师的关注。 6.做错了事情,担心老师会责罚,不想要被老师发现。 |
1.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轮流、协商、克服困难以及与同伴对话的技巧和能力等)。 2.分享、同情心、谦让等社会性品质的培养。 3.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5.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6.勇于承认错误,诚实等品质的培养。 |
1.教师主动的关注幼儿的交往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的互动。 2.安抚幼儿情绪。 3.倾听...... |
1.安抚幼儿情绪,尽可能让幼儿冷静下来。(老师也要保持冷静) 2.倾听...... |
1.安抚幼儿情绪,让幼儿冷静下来,教师也要保持冷静。 2.倾听...... |
非言语 |
1.表情:生气或哭,有时一脸害怕或委屈。 2.不说话,看着你,指着某一人或某一物。 |
表达愿望 |
言语 |
1.直接说明自己的需要,如:“老师,我还想要吃一个。” 2.间接表达愿望,如不喜欢午睡时,对老师说:“老师,你陪我。” |
1.只是为了能吸引教师的关注。 2.希望实现自己在表面愿望背后的真实意图。 3.希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
1.拉近师幼距离,形成融洽的师幼关系。 2.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愿望。 3.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合理选择,并进行恰当表达。 |
1.及时关注:满足幼儿被关注的情感需要。(平视孩子,耐心倾听其表达,并给予肯定。) 2.判断...... |
1.建立自尊、自信的环境,教师有意识的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判断需求的合理性及迫切性,支持鼓励孩子尝试独立完成。 2.及时关注...... |
1.建立自尊、自信的环境,鼓励孩子结合自己当前能实现的真实需求或特殊需求,如上厕所等,引导其自行判断合理性并自己完成。 2.及时关注...... |
非言语 |
用动作表示愿望,如想要上厕所,但又不表达,扭动着身体,眼睛注视着老师。 |
求助 |
言语 |
1.直接表达,如:“老师,帮我穿衣服。” 2.间接表达,如:“老师,我不会。”“老师,你来吧。” |
1.想解决问题,得到帮助。 2.渴望老师关注。 3.想依赖成人。 |
1.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发展。 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4.用适宜方式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 |
1.观察:幼儿当前行为与其一贯行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幼儿的核心需求很可能是寻求教师关注,而非简单的解决问题。 2.判断...... |
1.观察:幼儿当前行为与其一贯行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幼儿的核心需求很可能是寻求教师关注,而非简单的解决问题。 2.判断...... |
1.观察:幼儿当前行为与其一贯行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幼儿的核心需求很可能是寻求教师关注,而非简单的解决问题。 2.判断...... |
非言语 |
1. 用眼神示意,如不会自己穿衣服,就用眼睛一直看教师。 2.用动作引起教师关注,如尿尿身上了,站在厕所门口,两脚分开站着左右晃动,表情尴尬看着老师。 |
提问 |
言语 |
1.探究原因的提问,如:“老师,为什么…” 2.寻求答案的提问,如:“老师,这是什么?” |
1.希望能找到自己困惑问题的答案。 2.使自己做得行为和大多数人的行为一致。 |
1.丰富幼儿原有经验。 2.能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3.能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1.回应:关注幼儿的神态等,支持幼儿表达自己的困惑。对幼儿的提问给予积极、热情的回应,并表示好奇,保护幼儿爱提问的热情。 2.引导...... |
1.回应:关注幼儿的神态等,支持幼儿表达自己的困惑;对幼儿的提问给予积极、热情的回应,并表示好奇,保护幼儿爱提问的热情;对幼儿的问题进行反问,如“我也很好奇…”引发孩子继续探究的欲望。 2.引导...... |
1.回应:对幼儿的提问要给予积极、热情回应,保护幼儿爱提问的热情,并鼓励幼儿联系自身经验,猜想可能的原因,如“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并通过质疑等形式,如“真的是这样吗?”引发孩子探究的欲望。(适当的时候通过追问与反问帮助孩子梳理思路,较清楚完整的表达问题等;提问的时机,如轮流等;引导幼儿提“高质量”的问题) 2.引导..... |
互动类型 |
互动主题 |
教师的互动形式和表现 |
幼儿的行为表现 |
幼儿行为背后的核心需求 |
情境的核心教育价值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 |
教育指导 |
言语 |
1.提问,引发思考。 2.语言引导。 3.直接语言告知。 |
1.答非所问。 2.启而不发。 3.顺应教师的指导,被动接受。 4.主动互动,积极思考。 |
1.基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兴趣和关注点转移。 3.外在因素干扰(教师的言语、设计等因素导致)。 4.原有经验不支持。 5.主题性没有被调动。 |
1.倾听能力的培养。 2.自信心的培养。 3.专注力的培养。 4.主体性品质的培养。 5.原有经验的拓展和提升。 |
1.观察:观察幼儿表现和预设表现的不同。 2.询问与倾听幼儿的回答与真实想法...... |
1.观察:观察幼儿表现和预设表现的不同。 2.询问与倾听幼儿的回答与真实想法...... |
1.观察:观察幼儿表现和预设表现的不同。 2.询问与倾听幼儿的回答与真实想法...... |
非言语 |
1.观察幼儿表现,适时介入。 2.动手帮助解决。 |
解决冲突 |
言语 |
1.询问原因,介入冲突解决。 2.语言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3.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4.直接制止冲突的发生。 5.评判幼儿的对错。 |
1.情绪激动,向教师告状。 2.情绪激动,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 3.停止冲突,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4.不理会教师的介入。 5.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
1.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 2.希望得到教师的支持。 3.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想法。 |
1.良好社会性情感的培养。 2.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轮流、协商、客服困难以及与同伴对话的技巧和能力等。) 3.宽容、合作等社会性品质的培养。 4.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1.观察:观察冲突状况、决定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何时介入。 2.介入...... |
1.观察:观察冲突状况、决定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何时介入。 2.介入...... |
1.观察:观察冲突状况、决定是否需要介入以及何时介入。 2.介入...... |
非言语 |
1.通过眼神、表情示意幼儿。 2.通过伸手、拥抱、拿等动作帮助解决问题。 |
关注、抚慰情绪 |
言语 |
1.直接询问幼儿,如:“你怎么了?” 2.倾听幼儿想法,如:“可以跟老师说说吗?” |
1.积极回应。 2.不予回应和理睬。 3.被动回应。 4.拒绝关注。 |
1.情绪稳定、愉快,希望与教师分享、交流。 2.情绪波动,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 3.不信任对方。 |
1.良好情绪、心理状态的培养。 2.调控情绪的能力。 3.亲近、平等师幼关系的形成。 4.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 |
1.询问与倾听:平视幼儿,温柔的与幼儿对话,充分地倾听幼儿的想法。 2.回应与共鸣:...... |
1.询问与倾听:询问的基础上充分地倾听幼儿的想法。 2.回应与共鸣...... |
1.询问与倾听:询问的基础上充分地倾听幼儿的想法。 2.回应与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