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太仓市级课题>>李舟舟—依托云端智慧管理构建阳光保育一体化机制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保育工作优秀案例库
2025-06-26 17:02  

保育工作优秀案例库

一、生活照料精细化案例

案例 1:过渡环节的时间管理

场景:中班幼儿在餐后散步环节常出现拖延、打闹现象,影响后续活动开展。
实践方法:将散步路线设计成 "寻宝游戏",沿途布置树叶、石子等小标记;使用沙漏计时器直观展示时间,约定沙漏流完前完成散步任务。

互动话术:

"小探险家们!地上藏着会发光的 ' 魔法碎片 ',找到 5 片就能兑换小勋章!注意不能离开路线,安全第一哦!"

成效:散步环节效率提升 60%,幼儿参与积极性提高,过渡环节秩序显著改善。

分析:利用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将枯燥环节转化为趣味任务,满足其探索欲;沙漏的可视化时间提示,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儿童对直观事物的依赖特征。

 

案例 2:特殊需求幼儿护理

场景:一名过敏体质幼儿需每日定时服药,家长担心园所护理疏漏。
实践方法:使用钉钉日程提醒功能设置服药闹钟,制作可视化服药记录表;与家长建立专属沟通群,实时反馈服药情况。

互动话术:

"宝贝,这是你的 ' 健康小卫士 ' 药水,喝完就不会打喷嚏啦!老师和妈妈都在保护你~"

成效:实现零漏服记录,家长焦虑指数下降 85%,幼儿健康状况稳定。

分析:运用云端管理工具解决时间管理难题,体现信息化手段在保育工作中的精准性;可视化记录与即时沟通满足家长知情权,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效缓解家长的安全焦虑。

 

二、教育活动深度融合案例

案例 1:自然教育中的探究引导

场景:大班幼儿在种植角观察植物时缺乏持续性,提问零散无序。

实践方法:设计 "植物成长日记" 观察本,提供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发起 "植物小侦探" 任务挑战。

互动话术:

"小侦探们!这株番茄苗比上周长高了 2 厘米,你们猜猜下周会长出叶子还是开花?把猜想画在记录本上吧!"

成效:幼儿观察记录完成率从 30% 提升至 92%,提出有价值探究问题数量增加 4 倍。

分析:通过任务驱动和工具支持,将随机观察转化为系统探究,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记录过程促进幼儿前书写能力发展,实现保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案例 2:传统文化渗透

场景:幼儿对传统节日活动兴趣不足,参与度低。

实践方法:结合节日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如端午节制作艾草香囊、中秋节搭建 "月亮工坊"。

互动话术:

"我们现在穿越到古代啦!这些艾叶有神奇的香味,能赶走小虫子,快跟着老师把它们装进漂亮的布袋里!"

成效:节日活动参与热情提升 90%,幼儿传统文化认知测试平均分提高 25 分。

分析:运用情境创设法激活幼儿兴趣,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中空间智能与自然观察智能发展需求;手工制作活动锻炼精细动作,实现文化传承与保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安全防护实战案例

案例 1:防走失应急演练

场景:模拟户外拓展时幼儿意外脱离队伍情景。

实践方法:提前教授 "安全五宝" 口诀(牵好老师、记住电话、待在原地、找工作人员、不跟陌生人走);设置模拟走失场景进行演练。

互动话术:

"如果不小心和老师走散了,立刻像小松树一样站在原地不动,大声喊 ' 老师我在这儿 '!"

成效:全体幼儿掌握防走失要点,模拟测试中正确应对率达 100%。

分析:采用口诀记忆法降低幼儿认知负荷,符合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规律;情景模拟让安全教育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 2:器械安全隐患排查

场景:户外活动前发现攀爬架螺丝松动。

实践方法:使用 "安全检查清单" 逐项排查,发现问题后立即设置警示标志,联系维修人员;开展 "安全小卫士" 培训活动。

互动话术:

"小卫士们!检查器械就像给玩具看病,要看看螺丝有没有偷懒逃跑,扶手是不是稳稳的。"

成效:建立常态化安全检查机制,器械隐患发现率提高 70%,安全事故零发生。

分析:清单管理法确保检查的系统性和标准化,符合 PDCA 循环管理理论;让幼儿参与检查过程,培养责任意识,实现 "要我安全" 到 "我要安全" 的转变。

 

四、个性化发展支持案例

案例 1:内向幼儿社交引导

场景:新生朵朵总是独自玩耍,拒绝参与集体游戏。

实践方法:创设 "朵朵小助手" 角色,安排简单任务促进互动;设计合作性强的低压力游戏。

互动话术:

"朵朵能帮老师分发游戏卡片吗?你走路又轻又稳,最适合这个任务啦!"

成效:朵朵主动参与活动频率从每周 1 次提升至 6 次,建立 3 个稳定玩伴关系。

分析:运用角色赋予法增强幼儿价值感,契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自主感培养需求;低压力游戏降低社交门槛,帮助幼儿逐步突破心理防线。

 

案例 2:运动能力较弱幼儿激励

场景:幼儿轩轩跑步速度慢,常因落后产生挫败感。

实践方法:制定阶梯式目标,设置 "进步小勋章";调整游戏规则增加趣味性。

互动话术:

"轩轩今天比昨天快了 2 秒!像小火箭一样在加速,继续加油就能追上小伙伴啦!"

成效:轩轩运动自信心显著增强,跑步测试达标率从 20% 提升至 75%。

分析:采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个性化目标,符合维果茨基 "跳一跳摘桃子" 的教育理念;即时正向反馈强化行为动机,符合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五、家园共育创新案例

案例 1:亲子互动延伸

场景:家长反映难以开展高质量亲子活动。

实践方法:每周推送 "家庭任务卡" 至钉钉群,设计生活化游戏方案;举办线上亲子成果展。

互动话术:

"本周任务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 ' 超级机器人 ',完成后拍照分享,老师期待看到你们的创意!"

成效:家庭亲子活动参与率从 45% 提升至 90%,家长育儿能力评估分数提高 30%。

分析:利用云端平台实现家园教育资源共享,打破时空限制;任务设计遵循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理念,将教育延伸至家庭场景。

 

案例 2:家长观念转变

场景:部分家长过度包办孩子生活事务。

实践方法:录制幼儿自主服务视频,开展 "小鬼当家" 打卡活动;组织家长开放日展示幼儿能力。

互动话术:

"今天朵朵自己穿好外套、整理书包,小手越来越能干啦!家长在家也可以多给孩子尝试机会哦!"

成效:家长包办行为减少 6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测评优秀率提升 40%。

分析:通过可视化成果展示,帮助家长建立科学育儿观;打卡活动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符合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示范效应。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