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组四名组员代表参加校级公开课展示。 二、公开课后执教老师针对此次执教情况进行反思,对融合教育集体教学有效策略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李琳执教中班语言活动《睡睡镇》教学反思: 一般学生:活动中通过不同动画效果呈现出青蛙、蝴蝶形象,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蝌蚪长大变成青蛙,毛毛虫长大变成蝴蝶,在这个导入环节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了解小蝌蚪和毛毛虫的成长规律,在逆向思维环节,幼儿也能发现规律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竹子小时候是竹笋,在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用“XXX睡觉呼呼呼,醒来后变成XXX”句式进行表达,通过正向和逆向思维两个环节,让幼儿熟悉和了解了绘本的内容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了整个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部分孩子会重复之前的内容,比如毛毛虫睡觉醒来变成蝴蝶等,也有孩子能够观察到鸡蛋,用句式说出来,也有孩子没有用句式,但是也能说出成长变化,并且还加入了形容词,比如高高的、长长的。在创编环节,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小组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想法,较多幼儿比较关注自己画了什么,同伴倾听方面还有不足。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生命成长的规律,并且还能进行形容词的填充,让表达更加完整,但是教师太在意让幼儿用句式表达,可以在目标中忽略句式的部分,只要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的进行表达即可,考虑到中班下学期的时间段,在目标中可以加入形容词的部分。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本次活动中灏灏能够保持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没有乱走,是很大的进步,并且在教师单独提问的时候,也能够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出示毛毛虫形象的时候能够说出这是毛毛虫,也知道毛毛虫长大以后变成蝴蝶,但是对于其他相对不是很常见的动植物就不是特别了解了,无法准确表达出它们的名字,在创编故事环节,灏灏说想要画小蝌蚪,但是他说自己只会画线条,画不出来,教师就进行个别指导,活动中由于灏灏本次专注力比较集中,影子教师没有直接介入课堂,而是在操作环节中介入,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陈黎执教小班语言活动《小动物找家》教学反思: 一般学生:《指南》语言领域目标中说道:“3~4岁幼儿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于儿歌是能较好理解也能口齿清楚地表达儿歌的,并在表达的过程中尝试能按儿歌的形式“什么样的XX(地方)是谁的家”进行表述,幼儿处于小班下学期了,对于语言活动中的表达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在配合图片一起表达中幼儿能快速地对儿歌的表达形式进行完整的掌握,整个教学活动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想象是出乎教师预设的,譬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蓝蓝的天空是飞机的家等等。针对班内大部分能较好掌握儿歌形式的幼儿可以尝试将儿歌黏贴成一本绘本,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尝试自主阅读并进行儿歌的表达,可能会更好的帮助大部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指南》语言领域目标中说道:“3~4岁幼儿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整个活动中,幼儿对儿歌形式的掌握也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在表达上比较困难,可能是词汇量的缺少,也有可能是连贯性的表述经验不够。在请幼儿表达的过程中能看到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对儿歌的词汇表述并不是很清楚,整体的句型是模糊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幼儿正确地发音,帮助幼儿累积相关正确表达的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 施诗执教大班语言活动《大熊的拥抱节》教学反思: 一般学生:《大熊的拥抱节》是一本富有童趣、令人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活动中幼儿能通过观察画面理解大熊想和同伴拥抱却被拒绝的故事情节,能用猜测、质疑、讨论等多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想法,并学会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表述,知道与同伴相处是要友好、礼貌,不欺负他人,学会知错就改。但是在活动中由于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进行追问和反问,导致幼儿没有多方面地思考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具体行为表现,同时在活动中幼儿提出的大多数矛盾都是与身边的家人如哥哥姐姐发生的,并没有过多提到班级中的矛盾和冲突,教师可以在后期用照片、视频的方式将幼儿与同伴产生问题的瞬间记录下来并进行分享,将交往经验迁移到班级中来。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文文在活动一开始就被有趣的动画给吸引了,在教师的引导下,文文能用比较清楚的语言说出画面上的动物如兔子和大熊,说出两个小动物正在抱抱,学会了“拥抱”这个词语。但是文文的专注力时间还是比较短,在保持了六七分钟后,文文就开始坐不住了。影子老师通过语言提醒、动作安抚等方式鼓励文文坚持在座位上认真参与活动。在画面讨论环节,文文能主动说出画面上的一些内容例如“兔子在哭”“大熊抓”,但还是不能对画面的内容进行连贯的描述。在活动一开始文文告诉我们他想和班级中的跃跃抱一抱,在活动最后的拥抱环节文文很认真地找到跃跃进行了拥抱,跃跃也很愿意和文文在一起拥抱,同伴之间相处也比较融洽温馨。接下来教师可以着重利用动画、故事等有趣的形式鼓励文文多用语言进行表达,尝试用短语进行故事表述,同时也要引导文文学习同伴间交往的一些礼貌用语如“可以吗”“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吴晓婕执教小班语言活动《长长的......》教学反思: 一般学生:此活动是通过一本绘本《这是一只老鼠吗?》而来。刚刚我们也看到了,这是一本特殊的绘本,是通过折页翻阅的方式来阅读。正因为绘本的特殊,每次翻页都是前一页的延伸,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在这本绘本中,出现的动物比较少,画面也比较简洁明了,形象鲜明突出,通过猜测,让孩子积极思考各种长长的动物特征,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情趣。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种小动物独特的声音与动作,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理解故事的内容;让幼儿按自己的理解描述绘本中的动物(如:某某有长长的......、喜欢某某,因为......的等),能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以后的阅读与书写作准备,激发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从而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描述动物特征的各种作用,也丰富了孩子们对动物的认知。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此次活动中小毅能坚持参与整个活动,并在邀请他回答问题时,能做出主观性的回答,如: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小毅回答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模仿其他小朋友的答案。说明小毅在活动中认真倾听,也能对老师的提问作出相应的回答。在阅读图书环节,小毅也能专心阅读自己的图书,按照指令放好图书。对于陌生的环境也没有显示出不适应,小毅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情绪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