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太仓市级课题>>顾艳 李琳—学前融合教育“1+1”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2023年5月太仓市融合教育推进会交流
2023-10-20 10:39  

时影时融 融合共生 ——“1+1”课题研究助力幼儿园融合教育发展

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时思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汇报

“努力让全社会儿童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人不断的追求,融合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时思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探索之路也不断走向深入。在融合的路上,我们的环境在更新,我们的老师在改变,我们的方法在创新,我们的文化在润泽。

一、环境——从“物质”到“心理”

(一)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特殊发展需要幼儿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时候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

界中,我们在物质环境创设的时候,要考虑这部分幼儿的需求。例如在材料提供中,要有层次性,给与他们探索的机会,对于班级中特殊发展需要幼儿,我们提供的材料就要相对简单些,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无论是室内、室外的环境要追求温馨、开放、丰富、适宜,给他们家的感觉,这样他们才愿意与同伴、成人交流,教师才能了解他们真实的发展情况。融合教育专室、幼儿园生活室、图书室、美术室、科探室、户外运动探索场、劳动实践场等等这些都将成为特殊幼儿的实践场所。

(二)打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心理环境。教师的语言、同伴的协作、家长

的配合等等,要营造幼儿园是我们“共同的家”的浓烈的气氛,行成良好的心理 环境,对特殊幼儿的情绪情感特别是学习品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孩子类型不同,相同类型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例如,我园目前有 5 个特殊需要幼儿, 小中大班都有,虽有共性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论是家庭生活环境,还是接 受的教育时间,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每个幼儿所具备的生理 情况也有所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所在班级的教师要根据孩子每天的情况创设不 同的心理环境。

二、实践——从“问题”到“课题”

(一)融合资源教室创设——打开融合之路

5页2018 年江苏省《关于加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中小学、幼儿园选择一批示范学校,集中力量配置特殊教育资源,率先 探索融合教育工作”。结合浮桥片区特殊需要幼儿的基本情况,最后将融合教育资源室建立在时思园。我们选择了一间采光条件好、相对安静的教室设为融合教室,教室面积为 135 平方,室内配备了专业的感统活动区、游戏区、会客区、沙盘区、玩具图书区等,就此打开了融合研究之路。

(二)首名融合教师培训——拓展融合经验

为了让教职工对融合教育有全面、专业的认识。2020 年,江苏省第二批“特 殊教师”培训班启动后,经自主申报,我园的吴晓婕教师通过 1 年的培训学习顺利结业。就此,她也是浮桥镇首名具有“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资格培训合格证”的教师。系统学习后的吴老师如新的暖流给幼儿园带来一股新的思想,在她的影响下,一批年轻教师开始认同并接纳融合教育。

(三)课题组带动――搭建融合学习平台

2022 年我园成功申报了太仓市“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学前融合教育“1+1” 课程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的主持人是我中心办公室主任顾艳老师,她 1998 年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弱智教育专业,毕业后她从事幼教工作,自从我园开展融合教育研究开始,顾老师一直参与我们融合教育的学习与研讨,她一直想着要为特殊需的幼儿做点实事。课题核心成员为港城幼教中心下辖四所幼儿园 中具有爱心耐心的 8 名教师组成。我们每月定期开展多形式的研讨,重点研究智 力发育迟缓和多动症幼儿。通过理论、经验、思想等的共享来获得专业发展支持,提升实践操作层面的成效,最终实现融合教育专业理念、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养的共同成长。回顾我们接纳的过程,大家是一个从排斥抗拒到道德接纳到生命尊重的过程,真正实现并形成了从“我”到“我们”的全纳理念和尊重氛围。

三、研究——从“过程”到“历程”

(一)分层式融合――构建融合教育新模式

为了让更多的特殊幼儿能够有机会进入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我们立足幼儿 园实际情况,实行分层式融合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6页一是半天定期式融合。我园目前特殊需要幼儿共 5 名,其中语言发育迟缓幼儿 1 名,3 名幼儿智力发育迟缓,1 名幼儿为多动症。为能让更多的特殊需要幼儿有机会进行融合教育,融合资源室教师吴根据这 5 名幼儿的情况,制定相关的 融合教育计划,开展为期每周半天的融合教育活动,定期融合有效促进了这部分孩子的成长。

二是每天陪伴式融合。进行特定的融合教室活动一对一,效果虽好,但鉴于

幼儿园师资有限、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还是提倡班级中融合学习,因此我们开展了1+1”教学模式,当班教师在按照计划实行教育的同时,班级同时配备一位“影子”教师,“影子”教师,我们分别邀请的家长、保育教师、课题组教师三类人员进行担任,在学前课程基础上,根据特殊幼儿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对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进行个别化、适宜性改造,形成适合特殊教育需要幼儿的课程内容。

三是全天独立式融合。目前我园 4 名全天独立式融合的幼儿,这些孩子在老师们耐心照料、精心呵护、专业引导下,个体的发展很快。大班的博文变化最大,父母从拒绝交流到主动配合的改变是对老师辛苦付出的最大肯定,尽管到目前他的语言交流和社交等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孩子的改变确实让家长欣慰、让我们欣慰。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在园的时间从短到逐步延长,参与集体活动的安静时间在渐长、交流时的眼睛对视次数在渐多、互动时的语言回应在渐晰、社交时的 主动次数在变多、情绪的稳定性在增强……

(二)个性化指导――建设融合教育方案

为有效提高融合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融合教育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制定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方案,课题组设计了“特殊儿童个性观察量表”对幼儿进行观察评 价,定期组织分析研讨,在观察中发现每个特殊幼儿的特点和成长需求,科学制 定个体成长的课程,提高个性化指导的水平。如我园小二班一名语言发育迟缓幼 儿小毅,吴老师正好作为班级班主任,针对小毅的情况,吴老师一直在游戏的时 候,单独和幼儿沟通交流,鼓励幼儿加入其他幼儿一起的活动。

(三)家园共育――建构融合教育共同体

7页家长是融合教育的重要辅助者,特殊儿童的首任朋友和教师,对自己孩子具有全面的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正确认知,因此,我们一方面针对这些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回归理性,达成共识。如组织“三方会谈”:教师、家长、专家,解决家长一些实际困惑;成立“家园共育群”,在群中相互交流信息、推送好的文章、及时解决困难;单独面谈,结合幼儿近期的情况和家长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

四、收获――从“体会”到“辐射”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园的融合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幼儿园被教育局授予“太 仓市浮桥镇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回顾所走之路,有以下几点深切思考:

感受一:融合越早,成效越明显。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小班直接自然入园的孩子易被其他小朋友和家长接受,而中途进来的幼儿在此方面会受到一点阻力。

感受二:课程理念,适宜其需求。

特殊教育所提倡的“一童一案”正切合《纲 要》《指南》及课程游戏化精神。充实自主的生活、开放愉快的游戏和一对一的 倾听互动满足了特殊幼儿的生命需求。尤其是我园的亲自然教育非常切合特殊幼 儿。

感受三:专业指导,成效才显著

融合教育因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就带来不同

程度的复杂性,专业并科学的指导才能支持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幼儿园除自身加强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外,还借助外力,如南京特师特教专业李拉博士多次通过线上的形式给我们的课题进行指导;太仓特殊教育学校领导老师多次来我园老师进行讲座及实地指导,提升老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感受四:融合辐射,注入新力量。我园是一所 2 轨幼儿园,我们课题组通过摸底,了解中心“特殊需要幼儿园”一共有 20 多名,我们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贯彻落实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广泛传播平等、尊重、接纳的理念,让融合教育的硕果惠及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和家庭,为浮桥镇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开启新的篇章,再上新台阶注入力量。融合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们将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发挥自身特色与亮点。用智慧、用爱心、用尊重、用专业,帮助每一个特殊需要孩子从“融”前行,“合”乐成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