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本学期工作计划已初步制定,大家看看整体安排是否合理?尤其是时间节点和任务分配。 梅:整体框架清晰,但理论深化部分需要更具体。比如3月的成就动机与专业成长相关性研究,建议加入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具体理论模型(如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增强学理性。另外,理论学习活动应明确文献清单和研讨重点,避免流于形式。 顾:实践部分的时间安排较紧张。例如3月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经验分享和理论学习,会不会有点仓促?建议将理论学习前置到2月,3月集中处理数据收集与分析。另外,“加大培养力度”需明确措施,比如这学期计划中的公开课、评比等活动可以更加具体,否则操作性不足。 尹:数据环节需细化。3月的调查问卷设计应提前在2月完成信效度检验,这个对我们来说比较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之前研讨过的量表,更科学一点。此外,4月资源库梳理需建立统一模板,避免各园数据格式混乱。建议在表中补充“数据管理计划”,明确责任人和备份机制。 闵:好的,后续进行优化,那结题阶段安排是否合理?5月报告初审到6月最终材料梳理,时间是否充裕? 梅:结题建议5月初完成报告初稿,预留至少两周时间修改,并提前邀请专家预审。此外,6月“统计论文获奖及发表”可能不现实,建议调整为“整理成果目录”,具体发表可列为后续计划。 顾:个案研究优化部分需补充具体案例数量和研究方法。例如,每学期跟踪2-3名教师的成长轨迹,结合成就动机量表进行动态分析,这样资源库才能有扎实的实践支撑。 尹:研究成果一栏需量化目标。例如,3月“调查分析报告”应明确包含教师动机水平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4月资源库至少涵盖课程案例多少份、培训素材多少份等,避免成果空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