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讨论成就动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关联 倪敏:“成就动机是驱动个体追求卓越、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对教师而言,它体现为主动提升专业能力、渴望在保教工作中获得认可与价值感。”我们结合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可以看出,高成就动机的教师更倾向于设定明确目标、主动挑战中等难度任务(如探索课程创新、参与教研项目),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成就动机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1.目标分层:让“专业发展”可感知、可达成 结合教师职业规划,提出“三级目标体系”: 短期目标(1年内):聚焦具体技能突破(如掌握《指南》与《纲要》融合的3种教学策略),通过“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设计,让教师快速获得成功体验(如某职初教师通过3个月练习,熟练运用“观察解读回应”幼儿行为的方法,获得家长书面感谢,增强成就感)。 中期目标(3年内):指向专业角色升级(如从“执行型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教师”),鼓励参与园本课程开发(如借鉴“沙漠植物科学课”案例,设计本土化主题活动),通过成果展示(如公开课、课程手册)强化价值认同。 长期目标(5年以上):瞄准研究型教师定位,结合叙事性研究(如记录“幼儿冲突解决”系列案例),形成个人教育主张,通过发表论文、参与市级课题等获得行业认可。
2.反馈机制:让“成长轨迹”被看见、被肯定 顾艳:增加一些个体反馈,我们之前优化了“教师成长档案袋”,再次要强化教师的过程积累,园部要进行检查,记录专业发展关键节点(如首次独立组织家长开放日、首次主持教研活动),园长每月一对一反馈进步亮点(如“你对幼儿情绪的敏感度比半年前提升了,这个观察记录很有深度”),强化自我效能感。 杨志洁:可以增加一些团队认可度的活动,比如设立“每周闪光时刻”分享会,鼓励教师讲述“小成功”(如通过合作解决班级管理难题、帮助特殊幼儿适应集体),用同事掌声、行政点赞等正向反馈,让合作精神与成就动机相互促进。
3.风险包容:降低“试错成本”,鼓励主动挑战 闵佳佳:引用“纠错成本”案例,提出“安全试错空间”,我们以后对教师在课程创新、科研探索中的失误(如首次尝试游戏化教学效果不佳),不苛责批评,而是引导分析原因(如“这次活动材料准备不足,下次可以提前让幼儿参与设计”),让教师敢于突破舒适区,将“避免失败”的心态转化为“追求进步”的动力。
三、园长的“动机激发”角色:从“管理者”到“赋能者” 朱琴红:我们可以针对教师目标提供精准培训,比如泡泡腾团队。关注“非物质成就”(如在教师生日时赠送其发表的案例合集、在家长会上公开肯定教师的教育智慧),满足“能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尤其针对女性教师,通过“心理加油站”活动(如压力管理工作坊),缓解焦虑,保持追求成就的积极状态。
四、案例共鸣:成就动机驱动成长的真实故事 沈玲群:我们新教师也说“最初只是想‘完成园长布置的教研任务’,但在记录‘和平桌’案例时,意外发现自己能提炼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文章被幼儿园表扬后,突然觉得‘研究’不是难事。” 张文:我们的职初教师陆亦婷感慨:“以前怕上公开课,后来设定‘每学期进步1个细节’的小目标,现在居然敢报名区级比赛了,这种‘一步步变好’的感觉特别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