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对两位老师的对照实验前期准备、过程和结果: ⒈10月上旬:课题核心成员(闵老师、梅老师、尹老师)结合教师日常表现,确定A、B两位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维度(半日活动组织逻辑性、班级环境创设教育性、师幼互动有效性)及反馈方案(A老师:问题清单+限时整改+指导者批注;B老师:口头反馈+无监督)。 ⒉实地调研(10月中旬):,梅老师对A/B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半日调研,全程观察A、B老师的工作场景,实时记录问题(如A老师“幼儿提出需求时无视,全程无笑脸”“区域材料投放缺乏、挑战性不足”;B老师“教师组织活动时对幼儿过分严肃、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不明显”“环境创设未体现主题痕迹”),并当场完成反馈: 对A老师:出具《问题整改清单》,明确“3项核心问题+整改措施(如‘学会加入幼儿的游戏,成为支持者和陪伴者,学习5种师幼互动回应话术,如怎么提问、怎么回应幼儿的需求’)”“班级环境中增加区域游戏指导的墙面”等,指导者补充批注“具体到每个区域要增加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增加”; 对B老师:口头反馈“需优化与中班幼儿的沟通方式、区域环境中进行优化”等方法,未明确具体整改的时限。 ⒊整改跟踪(10月下旬):梅老师一周后跟进A老师整改进度,通过微信沟通、现场抽查确认完成情况;对B老师仅通过日常观察了解整改动态,未主动监督。(10月底)再次观察A、B老师工作表现,发现A老师完成全部整改(师幼互动回应丰富度提升、区域材料分层投放到位),行动力显著增强;B老师仅部分调整,核心问题未解决,整改效果较差。 现在大家可以聊聊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研讨 梅老师:除了之前提到的整改结果,我想补充两个细节:一是观察A老师时发现,拿到《问题清单》当天,她就主动来问我一些细节,还把清单贴在办公桌前,每天勾划进度,这是她之前从未有过的主动行为。 闵老师,我也发现A老师整改后师幼有效互动时长”也大大提升,在户外游戏中,能看到老师基本一直投入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游离在外的时间大大缩短。 尹老师:我补充一个理论视角的初步判断:梅老师提到的A老师“贴清单、追资源”,本质是“问题清单的明确性”降低了她的“避免失败趋向”——之前她不敢行动,是怕“改不对、改不好”,现在清单把“改什么、怎么改”列清楚,她知道“按要求做就能成”,所以愿意动;而B她有主动改进的意愿(个我取向),但可能精力和能力还不够,不足规划比较大的整改量该如何逐步进行。 钱老师:其实被调研和拿到清单的第一天,我心里有点抵触,觉得“又要被盯着改这改那”,但看到清单里写了具体的方法,我就试了一下,觉得也没有很难了——之前孩子们和我聊天也比较少,感觉比较怕我,我也不太会和他们对话,现在我也有成就感了,感觉孩子们更喜欢我了。不过我有个困惑:要是以后没人给我列清单,我自己怎么找要改的问题呀? 杨老师:钱老师的困惑特别关键,这也是我们园里很多“被动改进型”教师的共性问题——依赖外部指引,缺乏自我诊断能力。之前园里给这类老师发过“自我观察记录表”,但没教怎么填,最后都成了形式。 朱老师:我就是可能有点拖延症吧,没有一个整改的时限我就拖着了,然后有时候还会忘记一些整改的内容。 闵老师:我结合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个方案大家看看行不行:除了“结构化反馈”,还要加“阶段性自我反思任务”——比如整改完成后,让他们填《整改成效表》,回答“这次改完,幼儿有什么变化”“我自己觉得哪里做得好”,用“成效反馈”强化个我取向,慢慢从“被动改”转向“主动想”。 梅老师:我觉得可以把整改出做得更贴合乡村老师的特点,可能老师们工作上都还是认真的,但是缺乏一些处理繁杂事务的经验,所以统筹性、执行力稍微差一点,需要用任务清单进行自我督促,园部也要在管理中给教师安排、统筹活动的机会,增长一些经验。 闵老师:成就动机理论里说“个我和社会取向是独立维度”,我们的策略不能只盯着一个维度。比如给老师的“自我反思任务”,可以加一条“这次整改,有没有帮到同班级的新老师”,用“帮助同伴”激活社会取向,同时用“幼儿变化”激活个我取向,适当开展一些分享活动,让他们既获得“个人能力认可”(个我),也获得“团队荣誉”(社会),两种动机一起驱动。 主持人总结:后续我们将继续完成教师自我诊断的清单范例,在各幼儿园里推广结构化反馈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