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建构游戏中,教师、环境和同伴的支持策略是幼儿游戏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环境与材料支持策略 ⒈分层投放材料 中大班:增加结构性材料(螺丝积木、木板)、可移动部件(滑轮、轮子)和废旧材料(纸箱、瓶盖)。 ⒉创设情境性建构区 结合主题(如“动物乐园”“太空探险”)布置背景墙、提供实物图片或绘本参考。 例如:在搭建“桥梁”前,展示不同桥梁的图片,讨论桥墩、斜拉索等结构。 ⒊保留作品与记录空间 设置“未完成作品存放区”,允许幼儿持续完善搭建。 提供记录工具(便签纸、相机),鼓励幼儿画下设计图或拍照记录过程。 二、教师指导策略 ⒈观察先行,适时介入 观察重点:幼儿的专注时长、合作方式、遇到的问题(如反复倒塌)。 介入时机:当幼儿长时间重复失败、发生冲突或游戏停滞时。 示例:若幼儿因塔总倒塌而沮丧,可问:“你觉得为什么它会倒?试试把大积木放在下面会怎样?” ⒉开放式提问与启发 低结构问题(拓展思维): “你想搭什么?需要哪些材料?” “如果风来了,你的房子怎么变得更牢固?” 高结构问题(引导反思): “刚才你们是怎么分工的?谁负责搭屋顶?” “为什么圆柱体积木滚动了,而方形的不会?” ⒊隐性示范与支架支持 平行游戏:教师在一旁搭建类似作品,示范技巧(如交叉堆叠增强稳定性)。 局部示范:仅演示关键步骤(如如何用纸板制作斜坡),保留探索空间。 语言支架:用“我发现……”“你可以试试……”等句式提示,避免直接指令。 三、同伴互动支持策略 ⒈混龄游戏 安排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合作,大班幼儿担任“小老师”(如指导拼插技巧),促进经验传递。 ⒉ 小组合作任务 设计需分工的挑战(如“搭建一座能让所有小动物住的房子”),明确角色(材料员、建筑师、解说员)。 提示:使用角色挂牌或手环帮助幼儿明确职责。 ⒊分享与反馈环节 游戏后开展“作品发布会”,鼓励幼儿介绍设计思路(如“我们的塔用了三角形底座,所以很稳”)。 引导同伴互评:“你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家园共育支持策略 ⒈家庭建构活动建议 提供家庭材料清单(如鞋盒、卷纸芯),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合作搭建。 ⒉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 邀请有相关职业背景的家长(如建筑师、工程师)参与建构区活动,讲解真实建筑中的科学原理。 ⒊沟通幼儿发展情况 通过成长档案或视频,向家长展示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进步(如从随意堆叠到有设计意图)。 五、差异化支持策略 ⒈针对能力较弱幼儿 降低难度:提供成型范例(如“照这样搭”)或部分预搭结构。 强化成功体验:肯定小进步(如“你这次把两块积木对齐了”) ⒉针对能力较强幼儿 提出限制条件挑战(如“只能用五种形状的积木搭城堡”)。 引入跨学科链接(如计算用了多少块积木,或为作品编写故事)。 六、评价与反思策略 ⒈过程性评价工具 使用检核表记录幼儿的关键经验表现。 拍摄游戏视频片段,与幼儿共同回放分析。 ⒉教师自我反思 反思问题举例: “是否给了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 “材料是否引发了多样化的玩法?” 关键点总结 少教多引:教师角色是观察者、提问者和资源提供者,而非答案给予者。 玩中渗透学:将数学、科学、语言等目标自然融入游戏情境。 尊重个体节奏:允许幼儿在重复中巩固经验,避免急于追求结果。 通过系统性支持策略,建构游戏能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