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老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讲述了在“小学”主题建构游戏中,最初只提供单一的积木材料时,幼儿的游戏计划较为随意,搭建过程缺乏系统性。后来增加了小区规划图纸、人物模型等材料,幼儿们会先根据图纸讨论小区的布局,确定各个建筑的位置和功能,然后分工合作进行搭建,计划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姚老师补充道,投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如不规则形状的积木、需要组装的大型器械,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们为了完成搭建任务,会主动制定详细的计划,思考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在遇到问题时还会调整计划,这对计划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针对如何通过教师的支持策略有效提升幼儿建构游戏能力,老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首先,教师要根据主题和幼儿的兴趣、能力,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在投放前,进行预操作,了解材料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材料具有适宜的难度和开放性。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适时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介入。比如,当幼儿对搭建方案产生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讨论、投票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协商和决策能力。此外,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反思,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游戏计划、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分享和讨论引发了诸多思考。材料投放是主题建构游戏的基础,其多样性、层次性和适宜性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不同类型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不同方面的能力,但如果投放不当,可能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或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支持策略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不能过度干预幼儿的游戏,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学习和成长;但也不能完全放手,要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引导和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能够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此外,教研活动中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建构游戏中表现明显。有的幼儿计划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制定出详细的方案;而有的幼儿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在材料投放和支持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