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始始,各班级教师依次分享近期主题建构游戏中的典型案例。 黄:在 “秋天的公园” 主题建构中,幼儿最初仅能零散搭建树木、长椅,游戏过程中常因 “下一步搭什么” 产生分歧; 戴:我观察到,部分幼儿能简单描述搭建想法,但实际操作时容易偏离初始计划,且无法清晰说明 “为什么调整”; 陆:我发现,幼儿在游戏结束后分享时,常出现 “忘记刚才想搭什么”“不知道哪里没搭完” 的情况。 通过案例汇总,教师们一致发现:幼儿在游戏计划的 “表达——执行——复盘” 环节存在明显断层,缺乏对计划的系统性梳理,而 “记录” 正是衔接各环节的关键缺口,这也为后续探讨 “游戏记录 DIY” 记录本的作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围绕核心问题,教师们结合班级实践经验展开讨论,形成多维度观点: 帮助幼儿梳理计划逻辑: 王:班级幼儿使用记录本后,会先在本子上画下 “想搭的公园大门”“要放的滑梯位置”,再对照记录搭建。有幼儿还会用简单符号标注 “先搭底座,再搭柱子”,这说明记录本促使幼儿主动思考 “搭建步骤”,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清晰的计划,避免游戏中的盲目性。 支持幼儿复盘与调整计划: 姚:一名幼儿在搭建 “旋转木马” 时,因支架不稳多次倒塌,他在记录本上画下 “倒塌的支架” 和 “新的支架形状”,并标注 “用长积木当斜撑”,最终成功完成搭建。教师们认为,记录本成为幼儿 “反思的工具”,帮助他们回顾问题、记录调整方案,培养了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的闭环思维。 除了3w,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措施? ⒈“步骤图 + 关键词” 记录法:针对 3W 符号(What 要做什么、Where 在哪里做、When 什么时候做)较抽象的问题,引导幼儿用 “步骤图” 画出搭建的先后顺序,再用简单关键词(如 “底座”“高楼”“窗户”)标注每个步骤的核心内容。例如,幼儿在搭建 “超市” 时,会画 “第一步:画长方形当超市地面→第二步:用方积木围四周→第三步:搭货架”,帮助幼儿建立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的线性计划思维。 ⒉“材料清单 + 用途” 记录法:考虑到幼儿常因 “找不到材料” 或 “用错材料” 影响计划执行,设计 “材料清单” 记录模板,让幼儿在计划阶段画出需要的材料(如 “长积木”“圆形积木”“小人玩具”),并标注材料用途(“长积木当超市货架”“圆形积木当灯”)。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幼儿提前规划材料使用,还能培养他们的 “资源规划意识”。 ⒊“小组分工表” 记录法:针对小组建构游戏中 “分工不明确” 的问题,引导幼儿用 “分工表” 记录小组成员的任务,如 “小明搭城墙、小红搭城门、小刚找材料”,并画出每个人的任务示意图。教师发现,这种记录方式能减少小组内的争执,让幼儿学会 “协商分工、共同推进计划”,提升团队协作中的计划能力。 ⒋“问题与解决” 记录法:在记录本中增设 “问题角”,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或结束后,记录遇到的问题(如 “塔倒了”“材料不够”)和尝试的解决方法(如 “用更粗的积木当底座”“和其他组借材料”)。 ⒌“实物标记 + 记录” 结合法: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允许他们用 “实物标记” 辅助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