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开始,大二班老师分享了班级主题建构游戏的观察记录案例:“城市图书馆”,部分幼儿选择 “步骤图 + 关键词” 记录法,提前画出“地基→墙体→书架→大门”的步骤,并用“方积木”“长积木”等关键词标注材料。观察发现,这些幼儿搭建时目标明确,很少出现“搭到一半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的情况,相比之前无记录时,游戏中断次数减少了约 60%。另有小组使用“小组分工表” 记录法,明确“xx画设计图、xx搭书架、xx整理材料”,小组内争执从之前的平均每次 3 次减少到 1 次,协作效率明显提升。 基于案例,教师分为2 组,围绕 “幼儿游戏行为提升维度” 展开研讨,最终从 4 个核心维度总结出具体改变: ⑴计划的“完整性”提升: 无记录办法前,幼儿的计划多为“碎片化想法”,如“我要搭一个房子”,仅能描述核心目标,缺乏步骤、材料等细节;使用记录办法后,80% 以上的幼儿能在计划中包含“目标 + 步骤”或“目标 + 材料”,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还会加入“分工”“问题预案”,计划从“模糊化”走向“具体化”。 ⑵游戏的“持续性”增强:之前幼儿常因“忘记计划”“材料不足”“分工混乱” 导致游戏频繁中断,平均每次游戏中断 2 - 3 次;采用记录办法后,幼儿能对照记录推进游戏,中断原因多为“创意调整”而非“计划缺失”,平均中断次数减少到 0.5 - 1 次。 ⑶问题解决的 “自主性” 提高:过去幼儿遇到问题(如“搭建物倒塌”“材料不够”)时,90% 会第一时间求助教师;使用“问题与解决”记录法后,60% 以上的幼儿会先查看记录本中之前记录的解决方法,尝试自主解决,若无法解决再求助。 ⑷小组协作的“有序性”改善:无分工记录时,小组游戏常出现“多人做同一件事”“有人没事做”的情况,协作效率低;使用“小组分工表”记录法后,90% 的小组能明确成员任务,且会在记录中标注“互相帮忙的情况”。 后续可提供支持: 计划能力的拓展性支持: ⒈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设计“复杂计划挑战”,如引导幼儿用“多步骤 + 多小组协作”记录法,规划“大型社区搭建”,培养“整体规划”与“跨小组协调”能力; ⒉引入“计划复盘会”,每周组织幼儿分享“记录与实际游戏的差异”,如“计划中想搭 5 层楼,实际只搭了 3 层,因为材料不够”,引导幼儿分析“计划未完成的原因”,提升“计划的合理性预判”能力。 个体差异的“个性化适配”支持: 对记录有困难的幼儿(如绘画能力弱、表达不清晰),提供“分层记录支持”,如为绘画弱的幼儿准备“半成品记录卡”(已印好地基、墙体轮廓,幼儿只需补充细节),为表达弱的幼儿配备“记录助手”(教师或能力强的同伴协助整理语言); 关注内向幼儿的记录参与度,通过“一对一交流”了解其记录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如只用符号、只用实物标记),并在分享环节优先邀请他们展示,增强自信心。 游戏资源与环境的“配套保障”支持: 基于幼儿记录中的材料需求,建立“材料动态补给库”,如根据“材料清单”提前储备高频使用的积木、辅助材料(贴纸、绳子),并在区域内设置“材料求助角”,方便幼儿及时补充材料,避免因资源不足影响计划执行; 创设“记录成果展示区”,将幼儿的优秀记录本(如清晰的步骤图、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展示,标注“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步骤很详细”“会提前想解决办法”),为其他幼儿提供“记录榜样”,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