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行政部门与课程专家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教育部门主观和领导者我国的教育事业,从宏观上掌握着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课程意识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标准化”禁锢,教师课程权力的解放和教师的主体性复归呼吁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理论,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生成亟待教育行政部门起到龙头推动作用,在宏观上掌握课程观的发展趋势,组织课程专家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商榷出适宜我困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建议并形成文本,以避免幼儿园教师课程观发生偏离,使得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得以合理抬导课程实践,推动幼儿园课程质量提高与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课程专家凭借专业知识和业界权威对幼儿园乃至教育部门的课程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课程专家所认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因此被视为指导思想并整理出来形成政策性文件,用于指导幼儿园甚至整个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由于幼儿课程理论相对薄弱难以凭借自身能力实现课程意识的生成,而课程专家代表了整个领域的权威,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考虑课程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具体而言,幼儿园教师应听取专业建议,了解我困学前教育发展和幼儿园改革方向,掌握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以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课程行为。 二、加强幼儿园教师课程理论的学习 课程理论知识是形成课程意识的基础。没有课程理论的支撑,课程意识就难以作用于课程实践。当然,课程理论学习并非要求要是简单地接受某一种理论知识,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课程理论。选择合适的课程理论,应该建立在教师自己的课程观基础之上,而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课程观加以不断地建构与调壑。“择宜”是要在各知识群众有实践意义的部分之间架起一座暂时的、尝试性的桥梁“择宜”的依据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并根据积攒下来的经验加以抉择。理论指导实际,换言之,即当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头脑里构建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框架。然而,对教师的课程行为产生影响的是教师自己头脑里所形成的课程理论,而这种理论是教师通过课程实践,自己总结出来的。书籍中所提出的理论是专家思想的凝练,如果照搬照抄,只能是学其形而未达其理。专家的理论只能作为一种“原材料”,而要如何运用,则需要教师将这种“原材料”消化,通过自己加工将其锻造成一把适合自己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