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幼儿兴趣为基础,合理设置班本课程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幼儿能力发展、学习习惯养成皆源于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中,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更是促使幼儿长时间专注于活动的基本保证。基于幼儿的年龄阶段及学习特点,教师可将幼儿的兴趣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班本课程,让教学活动充分激发本班幼儿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园班本课程更贴合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求。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置中,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围绕幼儿的兴趣设计主题活动,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在设计班本课程前,应当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留心幼儿讨论的话题、游戏的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班本课程的主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实际班本课程教学中评价活动开展效果,基于幼儿兴趣的变化,及时对课程活动进行调整。其次,教师要保证课程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符合幼儿的兴趣。班本课程通常包含实践操作活动。基于班本课程的特点,教师要保证课程内容难度适中且具有针对性,确保幼儿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或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进一步提升幼儿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兴趣。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游戏、表演、社会实践等,能让班本课程充满趣味性、探究性,以满足幼儿的要求及期待。将幼儿的兴趣作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实施的基础,是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的课程活动,让教育工作契合幼儿的发展规律。 二、以幼儿需求为抓手,提高班本课程质量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基于幼儿的发展需求,设计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色课程活动。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从幼儿的特点、活动需求出发,并将其视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围绕幼儿需求及习惯开展课程活动,以实现幼儿成长,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教学目的和活动目标的落实。例如,教师通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班级中部分幼儿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意识薄弱且礼貌方面有待提升。在了解了幼儿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将“生活习惯养成”作为班本课程的主题,以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班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短视频、动画展开讲解,让幼儿了解正确的社交方式,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发挥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将班本课程融入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及主题活动中,以角色表演、社区模拟、常规竞赛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趣味活动中有效运用所学课程内容,形成正确的习惯,提升班本课程实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