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场下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要】
自然资源以其独有的存在形式,对儿童认识世界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劳动实践场的背景下,幼儿教师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丰富的班本课程,在劳动体验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品质,提高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笔者基于日常工作实践,从坚持幼儿为本教育理念、有效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加强课程理论实践学习、优化课程交流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促进幼儿在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的自然课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自然资源;班本课程;劳动实践场;幼儿园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通过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实践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场所,能让幼儿对自然中的一切产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幼儿教师在劳动实践场域下有效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并生成适宜的班本课程,可以实现幼儿与自然的深入互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我们通过确定适宜幼儿的课程内容、生成特色班本课程活动、提升幼儿教师课程意识、保障自然课程实施质量来实现自然资源与班本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坚持幼儿为本教育理念,确定适宜幼儿课程内容
(一)结合幼儿兴趣经验,创设趣味班本课程
幼儿能力发展、学习习惯养成皆源于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中,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仅是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更是促使幼儿长时间专注于活动的基本保证。[1]我园拥有宽阔的户外场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孩子们对这些自然资源充满了好奇。一次玩沙活动中,孩子们喜欢上“沙中寻宝”的游戏。他们用铲子和沙漏进行筛沙、挖宝活动,收获了无数颜色、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头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一次关于石头的探秘之旅开始了。在课程开展时,教师没有进行设计主导,而是邀请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进行讨论和选择。无论是资源的收集还是利用,我们都鼓励幼儿全程参与、决策。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游戏,与自然资源进行深入互动。这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也让幼儿有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分析幼儿发展水平,思考对应行为支持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认知、动作、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思考对应的支持策略,促进每个幼儿有所进步。中班幼儿的具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活动参与性也大大提高,但专注力时间较短,坚持性差,难以积极持续地参与到活动中,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也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如分类、调查、记录等。教师可以在班本课程中收集不同种类的自然材料例如树枝、花朵、砂石、羽毛,和幼儿一起开发材料的多种玩法,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培养幼儿坚持游戏、耐心等待、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
二、有效利用园内自然资源,生成特色班本课程活动
(一)梳理园内自然资源,形成自然资源一览
幼儿园中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自然资源,由于教师们对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没有系统的认识,缺少对园中自然资源的调查和梳理,因此无法连贯地将自然资源融入课程活动中,以课程形式发挥自然资源的最大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对园内的资源进行充分了解,筛选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记录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各个年龄阶段适宜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关键经验,形成幼儿园自然资源价值使用一览,以便教师们能更好地浏览、选择适宜的自然资源内容开展班本课程。在课程“春天的秘密”中,孩子们对春天的花十分好奇,那么教师可以提前梳理春天的花朵资源如樱花、杜鹃花、芍药、杏花,制定符合中班幼儿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和幼儿一起探讨关于花的秘密:先有花还是有叶、花朵的颜色来源、花的结构......
(二)结合生活环境特点,实现多种资源融合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环境由各种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以幼儿为中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影响作用。这些系统以幼儿园、社区、幼儿家庭、整个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形式影响着幼儿的成长。[2]在开发和利用园内自然资源开展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由于幼儿缺乏基础的认知经验而导致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情况。这时充分挖掘身边适宜的资源内容如社区、家长、环境资源,为幼儿的认知发展不断助力,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和融合就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中班课程“萝卜头的故事”中,孩子们遇到了大难题。虽然小小农夫有按时给萝卜地浇水除草,进行养护工作,可是小苗们还是长不高。于是,我们借助了家长资源,向有种植经验的家长进行咨询,发现萝卜苗一定要及时施肥、追肥,进行疏苗,才能保证萝卜苗们健康长大。
三、加强课程理论实践学习,提升幼儿教师课程意识
(一)开展理论培训学习,培养自然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知识,准确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认识到自然资源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实践中有据可循。[3]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能认识了解幼儿园中的各类自然资源,但对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方法和策略了解不多,在班本课程实施中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课程意识比较薄弱。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教师们对自然资源和课程意识的困惑开展相应的讲座培训活动,通过书籍、视频实地调研等形式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师也需要根据自身的课程理念和班级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结构,使之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进行课程审议探讨,提高反思实践能力
作为班本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也需要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反思实践能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对课程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也可以在组内、园部的课程审议或研修活动中和其他教师伙伴们对自己正在开展的班本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交流。我们可以通过资料学习、活动分享、案例分析等形式找出班本课程中的问题,根据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当前开展的课程内容再思考,进行优化和调整,设计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循环往复中提高反思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新老师经验不足的情况,园内还可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教师们在思维的碰撞下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快速提升课程实践技能。
四、优化课程交流评价体系,保障自然课程实施质量
(一)注重主体多元评价,助力课程持续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课程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树立课程评价意识,具备课程反思评价的能力,不仅反思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还要反思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否恰当、适宜。我们要从多元评价的角度出发,争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收集更多有效的评价信息,以评促优,为后续的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教师互评,我们还可以邀请幼儿评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幼儿发展,幼儿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接收者,幼儿应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到评价中。我们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让课程真正活起来。同时家长们的评价也十分重要。作为家长,他们希望能了解幼儿在园的趣味生活,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我们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课程中来,提供资源材料支持,并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带给教师不同视角的的看法和建议。
(二)提供园部交流平台,增加互动评价机会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们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在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园部的指导和支持。园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课程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园部交流的形式对教师们的班本课程进行分享与评价,以更便捷的方式鼓励教师们互相传授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资源互助和共享,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在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幼儿的支持者,更是一名协调者、分析者。他们不仅要鼓励幼儿通过欣赏、观察、创作等多种方式丰富知识技能和审美情感,还要协调多项资源和人力物力,例如家园合作、社区资源。因此,我们也需要园部这个平台展示他们的优秀成果,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参考文献】
[1]袁文君 . 幼儿园班本化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当代家庭教育,2022(1):88-90.
[2]李梁栋.幼儿园自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22.DOI:10.27214/d.cnki.glcsu.2022.000192.
[3]李宇楠.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699/d.cnki.ghbmt.2023.0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