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研究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太仓市级课题>>施诗 基于幼儿园自然资源的班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成果>>正文
 
论文《自然资源开发中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建构》
2024-06-12 11:19 施诗 

自然资源开发中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建构

 

【摘要】

自然资源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来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生成多元的课程活动能够实现自然教育的重要价值。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实施者,应具备完善的课程意识,成为班本课程的探索者与创生者,保障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笔者基于日常工作实践,从发挥教师主体地位、开展理论实践学习、加强园所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升幼儿教师在自然资源开发中的课程意识。

【关键词】

自然资源;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班本课程

 

幼儿是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的,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知识的来源。幼儿教师应以自然资源为契机,在运用自然资源开展趣味班本课程中有效建构课程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生成科学课程观念、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提高反思实践能力来建构幼儿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自然资源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中,有效推动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开展。

一、发挥教师主体地位,生成科学课程观念

(一)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尊重兴趣生成课程

虞永平教授指出:“一日生活皆课程,一日课程皆游戏。”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持续推进,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游戏在课程开展中的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会用趣味游戏的形式代替机械性训练,带领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支持他们主动探究,生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石头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资源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在孩子们的眼中,它们却成为了一颗颗神秘且珍贵的“宝石”。在中班课程故事《疯狂的石头》中,孩子们用铲子和沙漏等工具进行筛沙、挖宝活动,收获了无数颜色、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头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一次关于石头的探索之旅由此开始。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筛选适宜课程内容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我们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为切入点,筛选出适宜幼儿的课程内容。幼儿园自然资源种类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大致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无生命类资源。[1]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时间短,对新鲜事物尤为好奇。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因此,动物类资源更适宜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发现。中、大班幼儿注意力时间大大增长,他们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表达能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这时植物资源和无生命类资源就更适宜提供给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除此之外,中、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都不断增强,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鼓励幼儿与同伴产生积极的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在班本课程中的困惑与难题。

二、开展理论实践学习,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一)组织理论培训学习,丰富课程知识技能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基础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资源利用效率更因此更适宜在幼儿园中开展。[2]但实际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班级都能开展多样化的班本课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是园内教师对课程意识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所生成的班本课程缺乏趣味和新意,幼儿积极性与参与性普遍不高。课程意识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园部和教研组需要根据当前幼儿教师对课程意识的困惑与不足开展相应的讲座培训活动,通过理论学习、视频交流、实地调研等形式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提高幼儿教师组织开发课程的能力。同时,课程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课程理念和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以符合现实的需要,所以教师在理论学习后需要通过接下来的课程实践来优化自己的课程意识架构。

(二)进行课程审议研讨,提高反思实践能力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需要在课程的行进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反思实践能力。课程审议是课程组织和开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审议这个环节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一方面也能帮助其他教师对班级当下进行的课程走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幼儿教师可以在组内、园部的课程审议中和成员们对自己正在开展的班本课程进行全面的探讨,结合组内教师的指导建议对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并付诸实践,其行为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将获得螺旋上升式提高。在大班课程故事《枇杷甜甜》中,一位教师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了疑问。组内成员们建议她利用晨锻、散步环节多带幼儿去观察枇杷树,听听孩子们的声音。多次观察后,教师发现幼儿对枇杷树的数目产生了好奇,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数枇杷和制作树牌的活动。

三、加强园所文化建设,加快教师成长步伐

(一)营造开放合作氛围,鼓励教师交流合作

合作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意识水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幼儿园课程意识文化作为幼儿园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对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生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3]因此,园部应积极创设平等、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氛围,鼓励幼儿教师们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举办园部故事分享会、中心班本课程评比等多种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地和同伴、专家交流在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而打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吸收新的观点和想法。班级是课程实践最重要的场所,除了开展分享交流会,园部还可以开放部分班级进行课程活动的现场观摩,教师们能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经验发展情况、操作水平以及教师采取的支持策略等更直观地发现课程进行中的问题,领悟班本课程的实践意义。同时,幼儿教师们在愉悦、轻松的交流互动中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基础,完善课程发展的脉络方向,不断提升个人课程意识水平。

(二)提供物质环境支持,保障课程实施动力

除了幼儿园文化氛围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多种物质和环境支持也是帮助幼儿教师提升课程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自然资源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园自然资源有一定了解,可以识别一些自然资源作为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但很多老师对幼儿园的自然资源还是没有系统化的认识,缺少对园中自然资源的调查和梳理,因此无法连贯地将自然资源融入班本课程中,以课程形式发挥自然资源的最大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为幼儿教师提充分的物质环境保障,让他们在开展班本课程的道路上更没有后顾之忧。例如,我们可以提前梳理好幼儿园自然资源一览,罗列出之前开展过的相关课程,为教师们做好经验铺垫;我们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图书资料,给予幼儿教师一定的价值参考;我们还可以收集丰富的自然科普视频,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更深入地参与到班级的自然课程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参考文献】

[1]李宇楠.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3.DOI:10.27699/d***ki.ghbmt.2023.000398.

[2]王文燕.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个案研究[D].山西大学,2022.DOI:10.27284/d***ki.gsxiu.2022.000081.

[3]邱添.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生成及实现路径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2022.DOI:10.27684/d***ki.gxndx.2022.001054.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