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场域下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幼儿的多元成长
——以班本课程《枇杷甜甜》为例
【摘要】
自然资源作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之一,对儿童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程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劳动实践场域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资源,鼓励幼儿在劳动体验和实践操作中提升各方面行为能力。因此,笔者基于日常工作实践,以班本课程“枇杷甜甜”为例,从幼儿行为品质、自主创新潜能、团队协作水平三个方面来阐述幼儿在自然资源助力下的多元成长。
【关键词】
劳动实践;自然资源;幼儿;多元成长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生成适宜的班本课程,能实现幼儿与自然的深入互动,促进幼儿的不断成长与进步。杜威也曾提出:“儿童生来渴望工作,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劳动的机会,符合孩子的成长天性。”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实践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场所,能让幼儿产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因此,我们以班本课程“枇杷甜甜”为例,在劳动实践场的背景下充分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枇杷资源开展课程活动,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品质、激发自主创新潜能、提升团队协作水平,促进幼儿多元成长。
一、增强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良好行为品质
(一)提供趣味情境提高手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中大班幼儿正处于运动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班级中的孩子对于攀爬、障碍跑这类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而是更喜欢投掷、荡秋千的游戏,他们在身体力量和协调性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合理利用幼儿园的枇杷树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在趣味情境中发现自己运动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在一次给枇杷树挂树牌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枇杷树长得很高,利用小桶、凳子等工具都够不到它的枝干。突然孩子们惊呼起来,原来是喆喆以飞快的速度爬上了枇杷树,挂上了树牌。孩子们看着喆喆爬上树挂好了树牌,也跃跃欲试,可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回去之后,我们进行了讨论,孩子们根据照片仔细分析,总结出了“手的力气不够”“不会手脚一起往上爬”几个原因。接下来,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练习,他们攀爬网架,抓绳爬坡,练习障碍跑......不久后,他们的身体力量和协调性都大大增强,不仅成功挂上了树牌,更热爱上了攀爬这项体育运动,运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幼儿专注力与坚持性
中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大大增强,遇到事情总希望能自己独立解决。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相信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全力支持幼儿的不断尝试。幼儿园的枇杷成熟后,孩子们想要制作枇杷糖水。在与枇杷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幼儿因为枇杷圆而滑导致在剥枇杷皮手变得很黏,有的幼儿会将枇杷汁水弄到衣服上导致衣服变脏,有的幼儿不能将枇杷完整剥出会捏碎枇杷。这时,我没有让幼儿放弃操作,而是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用眼睛去观察,尝试寻找身边合适的工具解决他们现在的问题。没过一会儿,他们找到了围裙和袖套来保护自己的衣服,戴上了一次性手套让小手变得更加干净,用塑料小刀将枇杷切半后去核使枇杷肉更加完整漂亮。最终,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制作枇杷糖水的活动,他们的专注和坚持让糖水更加甜蜜美味。
二、生成思考探究行为,激发自主创新潜能
(一)支持幼儿主动探索,及时反思
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园内自然环境互动的机会,让幼儿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中观察、探索、发现。[1]在散步的时候孩子们产生了一个疑问:“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枇杷树呢?”回到教室,孩子们关于数枇杷树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决定用做标记的方法数枇杷树。于是在午睡起床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数一数枇杷树。第一次尝试,孩子们选择了用打叉的方式来在枇杷树上做标记,可是数到一半就忘记数到第几棵树了,只好又从头开始数。第二次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于是在第三次数枇杷时孩子们改用数字进行标记,一个小朋友写标记,其他小朋友帮忙数数。最终,我们发现幼儿园一共有16棵枇杷树。在数枇杷树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幼儿的行为和方法进行干预,而是作为一名观察者,给予幼儿最大限度的自由去观察、去探究。在主动探索、及时反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意识更加强烈,探究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思维更加广阔。
(二)鼓励幼儿学会模仿,自主创新
工具是幼儿与环境之间对话的媒介,只有用好身边的工具才能与自然资源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和互动。教师既要眼里有资源,更要眼里有幼儿。[2]当发现幼儿对探究工具不了解、不熟练后,我们通过多种指导方式提升幼儿的工具使用技能。收获枇杷前孩子准备好了手套、梯子、椅子、抓夹等常见的操作工具。可在摘枇杷的时候,由于梯子和抓夹数量少,椅子又矮,很多小幼儿都没有机会摘到枇杷。于是,我们根据幼儿喜欢模仿成人行为的特点,开发工具的新用法,鼓励幼儿进行学习。我将带有网兜的轮胎搬到了树旁开始叠高,然后站在轮胎采枇杷,成功摘到了枝丫上的枇杷。小朋友们看见了,也开始模仿起了我的行为,寻找身边合适的采摘工具。有的搬来轮胎站在轮胎上摘枇杷,有的推来小车在小车上摘枇杷,还有的将户外建构的积木垒高成塔摘枇杷......孩子们开脑脑筋,在模仿中思考,从模仿中创新,他们运用自己制作的独特工具成功收获了一筐筐黄澄澄的枇杷。
三、培养同伴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水平
(一)自主选择合作方式促进幼儿建立同伴信任
在与自然资源的互动中,教师可以展现一个有目的、有引领的自然环境,促使幼儿在感知自然、协作探究中建立更深层次的相互依赖关系。[3]在采摘枇杷的活动中,教师没有指定幼儿分组合作,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伙伴。博博选择独自爬树摘枇杷,可当他摘到枇杷后他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放枇杷,于是他赶紧喊道:“有人可以来接枇杷吗?”杨杨听到了求助马上抱着筐赶来接枇杷,虽然他勉强接住了枇杷,可是仍抱着筐摇摇晃晃站不稳。一旁的彤彤发现杨杨一个人抱不动筐后也赶紧协助杨杨,两人一起抱起了筐。接着博博开始在上面指挥并将枇杷扔下来,杨杨和彤彤两个人负责抱住筐接住掉下的枇杷,很快他们的筐里放满了枇杷。当问起博博摘枇杷的感受,他告诉我:“我感觉我们配合的很好,他们很相信我,我让他们把筐移到哪里他们马上就来了。”虽然在活动前孩子们没有提前分组商量,但在活动中他们有同伴合作的意识,知道只有大家共同协作、相互信任、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二)协调分工内容帮助幼儿提升合作效率
在与自然资源的互动中,教师应支持幼儿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在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幼儿已经能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但如何在与同伴明确分工,默契配合,协调处理问题却是一个难题。在给枇杷装袋称重的环节中,不同组的孩子们有不同的计划。其中一个小组的幼儿选择所有成员统一拿袋装枇杷,装好差不多数量的枇杷后一起去排队称重。而另外一个小组的幼儿先进行了分工,其中两个人负责拿袋装枇杷,另外两个人负责去排队称重检查。不一会儿,有明确分工的小组按照计划早早地完成了所有枇杷的装袋称重,而没有分工的小组还在继续。第一组成员很快就发现了自己计划中的分工问题,开始思考并进行调整,也快速完成了枇杷的包装。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实践操作中,孩子们明白了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一群人在做一件事,也并不是你帮助我和我帮助你,而是大家共同商议,明确自己的分工,出现问题及时协调,从而提升团队协作的水平,完成共同的目标。
自然资源能够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活动环境。我们应在劳动实践场域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园中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生成适宜的特色班本课程,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多元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海燕.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J].早期教育,2024,(05):48-49.
[2]周维婷.享树趣萌动寻自然密码——以“树”为例浅析幼儿园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试题与研究,2023,(31):150-152.
[3]郑天然,李立新.自然教育资源融入乡村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与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4):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