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推动幼儿自主探究的班本课程实践研究
【摘要】
幼儿天生喜欢亲近自然,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可以发现自然事物与生命、生活之间更紧密的关系,并对生命教育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幼儿教师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班本课程,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其科学认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笔者基于日常工作实践,从创设真实活动环境,分析幼儿年龄特征,坚持幼儿为本理念,优化教师指导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支持幼儿在自然、趣味的班本课程中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自然资源;幼儿;自主探究;班本课程
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幼儿园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对儿童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班本课程,既符合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为以后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将通过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优化班本课程内容、支持幼儿深度探究、培养自主探究品质来促进幼儿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一、创设真实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一)营造轻松活动氛围,建立积极情感联结
幼儿进行科学探究需要良好的的心理环境,安全的探究环境是幼儿自主探究和进行科学学习的前提。[1]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在活动中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认真对待。我们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与老师、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可以去大胆尝试的,自己的探究行为是被允许和支持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与教师和同伴建立积极牢固的情感关系,也能在探究活动中产生更多奇妙有趣的想法,乐于主动思考,敢于自主探究。同时,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进行训斥阻止,给他们带来负面情绪,打击幼儿的自尊和信心。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幼儿,耐心分析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予启发式鼓励,让幼儿真正认识到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二)分类投放工具材料,提升幼儿技能水平
工具是幼儿与环境之间对话的媒介,它为幼儿的的观察活动提供支持,也为幼儿进一步获取经验提供帮助。[2]在教室的科探区中,我们经常会为幼儿准备各类探究工具例如放大镜、天平、直尺、试管、量杯、漏斗等。幼儿教师应提前引导幼儿认识这些常用工具,了解它们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鼓励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根据事物的特性灵活、正确地运用工具辅助自己开展实际探究工作。幼儿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根据实际探究目的提供不同种类和层次的材料供幼儿接触、探索。在探究物体的材质特性和结构特点时我们可以多提供低结构材料,在探究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时我们就需要提供高结构材料进行进一步指导,在探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多种关系和影响时,我们可以将材料进行组合式呈现,帮助幼儿感受其中的科学奥秘。
二、分析幼儿年龄特征,优化班本课程内容
(一)结合幼儿年龄兴趣,选择适宜课程主题
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自然资源贴近幼儿生活,它们吸引着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程开展前,我们不仅要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还要对幼儿感兴趣的自然资源与内容进行调查,从中选择适宜的课程主题。当春天来临时,孩子们喜欢观察幼儿园各种各样的花,那么我们可以围绕“花”进行研究,开展接下来的班本课程。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对于花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小、中班幼儿更关注花的外形特点和生长变化,更着重探究不同种类花朵的区别,而大班幼儿则更关注花的习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例如凤仙花的种子在外壳爆炸弹出更易传播和存活。在课程行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及时对当前课程的目标、过程、资源使用及幼儿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以保证课程内容能不断促进每一名幼儿获得进步与成长。
(二)梳理园内自然资源,开展特色课程内容
幼儿园中有丰富的花、草、树、木等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能为幼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也能帮助教师不断优化当前的活动组织形式。当幼儿教师没有对幼儿园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时,就缺少系统的自然资源认识和分类,也无法连贯地将自然资源融入我们的班本课程中,以课程形式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园内的资源进行充分了解,筛选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详细记录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以及各个年龄阶段适宜开展的活动内容,形成幼儿园自然资源价值使用一览表,以便接下来的教师更好地浏览、选择适宜的自然资源内容开展课程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季节特征、幼儿园环境、园本特色等方面与自然资源的联系。例如春季与秋季的自然资源可以分册进行记录、幼儿园的地域特征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等。
三、坚持幼儿为本理念,支持幼儿深度探究
(一)发挥一日生活价值,灵活调整探索时间
陶老先生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幼儿的兴趣存在偶发性,如果教师考虑到时间安排未及时关注幼儿产生的具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就容易造成幼儿兴趣的缺失。因此班本课程活动的时间应具有弹性,当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行主动探究时,教师应支持幼儿继续研究,将一些常规活动适当延后或取消,保证幼儿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甫甫在中午散步时发现树上的一个鸟窝被风吹掉了,孩子们马上围在一起研究起了鸟窝,这时散步的结束时间就可以适当延长,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提出疑问、尝试解决疑问。此外,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给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应在园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带领幼儿与园内的自然资源积极互动,进行连贯、持续性地观察,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给予充分操作空间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因此,充分的操作空间是幼儿进行主动探究的基础和条件。为幼儿自主探究行为所提供的空间支持不仅仅指的是材料充足、环境适宜的物理空间,更指的是教师支持、同伴信任的精神空间。有时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会因为教师在场而出现不自信、害怕出错的情况,导致探究行为被中断。轩轩在一次给菜秧松土时发现泥土很硬挖不动,于是猜测是土地很干或者泥里有石头,可由于老师在旁边提醒幼儿要认真松土,于是轩轩放弃了此次探究行为。所以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成为一名观察者,不随意干预幼儿的探究行为,让幼儿在充满支持和信任的空间下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幼儿在长时间的自主探究中开始犹豫、放弃时,教师再适时介入其中,进行引导,帮助幼儿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四、优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一)巧妙传授探究方法,加强同伴交流合作
发现问题是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发生的最初标志。但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却很难去解决问题。孩子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习惯依赖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幼儿思维发展,缺乏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建立起面对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其次是为幼儿传授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师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对于幼儿学习过程、经验获得提升有着重要作用。[3]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或小游戏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同时结合班级幼儿喜欢在游戏中与同伴合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时自己尝试解决或与同伴商量、合作,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遇到的难题。这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同伴合作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肯定幼儿探究成果,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幼儿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很感兴趣,他们愿意接触新事物,探究物体的材料、结构、用途,但是在主动性和坚持性方面都比较缺乏,遇到困难时总喜欢半途而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用照片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行为并进行肯定。对于孩子们平时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在一日生活中的多个环节例如晨谈、散步时进行话题讨论和分享,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探究行为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探究的内容是积极且有实际价值的,从而提升幼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们可以邀请家长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表现分析幼儿自主探究水平,鼓励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自己评价自己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主探究行为并进行打分。幼儿在记录自己行为的过程中能深刻感知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步养成良好自主探究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婷.集体教学背景下发挥幼儿科学探究自主性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戴海燕.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J].早期教育,2024,(05):48-49.
[3]郑伟.大班幼儿自主探究中的科学经验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