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研讨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太仓市级课题>>沈玲群、钱程 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行动研究>>研讨活动>>正文
 
2025.06研讨活动:课程故事分享会——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经验共享
2025-06-27 13:22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行动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一般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Z2024006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港区幼儿园

时间

2025626

研究主题

课程故事分享会——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经验共享

所要解决问题

通过经验共享、案例研讨的方式拓展教师为幼儿构建生活圈行动的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能力。

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行动研究背景下的课程故事分享

交流重点

1.教师发现了幼儿生活圈的哪些问题?

  2.使用了哪些支持策略,是否有效?有没有好的建议?

教师分享与点评

1.查艺雯老师分享案例《教室里的“和平桌”》

幼儿在交往问题:人际冲突频发且解决方式单一(告状/动手);自我中心思维导致共情能力缺失;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影响理性沟通。

了解冲突发生的时机,激发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信心

分析幼儿解决冲突的水平,讨论正确的沟通方式

“和平桌”的创设

“和平桌”上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教师点评:

顾敏洁:教师能敏锐识别到幼儿的“能力断层”——具备初步规则意识,但缺乏实践策略(如协商技巧),且对自主解决缺乏信心,符合《3-6岁指南》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和平桌的创设能够帮助幼儿尝试自主解决与同伴的矛盾,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情绪管理方法,有助于幼儿在生活圈中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往、共同生活。

建议:怎样利用家园协作来巩固幼儿遇到冲突时的解决能力,可以邀请家长记录家长记录幼儿居家、校外的冲突解决案例,共同思考支持策略的有效性,帮助幼儿适应在更大的生活圈中的人际交往。

2.张丽云老师分享案例《亭子》

缘起:把握幼儿分享春游体验的谈话活动对亭子的兴趣,引发了小亭子的建构故事。

1.初遇亭子:用积木“翻译”生活印象

2.结构觉醒:从“像房子”到“像亭子”的突破

3.走进真实场景:当“照片里的亭子”遇见积木

4.建构区的“空间革命”:从无序搭建到规则萌芽

5.当“万物皆亭”遇上计划思维:表征与建构的碰撞

6.向“精致”迈进:从“有顶有柱”到“收分攒尖”

教师评价:

陆佳舟:教师能够把握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找到了将有效拓展小班幼儿生活圈行动的支持关键点。 当孩子在尝试对照建构计划搭建亭子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缺乏对照计划搭建的经验且目的意识不强,教师采用“师幼共译”的方式一起观察计划图,讨论画中或是图片中的亭子,让抽象的计划变成可触摸的搭建线索,成功帮助依诺完成了亭子的收分结构,这让我们意识到,教师支持是需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现场进行适时调整的,筛选计划时,可采用“双轨制”——对涂鸦式计划进行“师幼共译”,对清晰计划标注“可参考点”,既保留幼儿表征的独特性,又降低计划执行的抽象难度,让教师支持在介入与留白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浦秋仪:孩子们对“亭子”这一建筑持续的兴趣是一种宝贵的教育契机。建议把搭建亭子的故事可以融入语言区,支持幼儿持续创编《亭子的故事》绘本,记录搭建中的冲突与解决过程。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够持续,在他们未来升入中、大班后,柱子的间距、屋顶的稳定性、屋顶的承重都可能成为幼儿持续探索的兴趣点。

3.张盈盈老师分享案例《小镜头大世界——中二班自然探秘之旅》

活动缘起:角色游戏后的 “灵感时刻”(建构户外照相馆)

拍外景和室内有什么不同?

外景计划会

拍外景需要准备什么?

安全规则

主题拍摄:游戏场景的真实延伸

主题诞生:游戏顾客的 “需求调查”

制作外景计划书


教师点评:

陈黎:教师以“户外照相馆”游戏为切入点,巧妙将幼儿兴趣转化为涵盖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社会合作的综合性课程。支持策略凸显“以问题推动学习”的理念——利用雨天拍摄失败引导工具改造,借混乱合作催生计划表与地图,充分体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智慧。鼓励幼儿深入探索了园内的户外生活圈资源,并能运用自然材料进行拍摄场景的创造。建立了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主题。

建议:可以通过创设户外联合游戏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拍摄,进一步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深化真实生活场景链接

教师们观察幼儿的幼儿日常兴趣、社会交往等问题作为课程生长点,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习项目,拓展幼儿与同伴、社区等资源的互动

2.敏锐察觉幼儿的需要

教师敏锐识别幼儿能力与需求之间的“断层”通过各类资源创设情境化工具为幼儿提供提供渐进式支持。以开放性问题推动幼儿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培养协作与反思能力。

物化成果

  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课程故事16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