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研讨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太仓市级课题>>沈玲群、钱程 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行动研究>>研讨活动>>正文
 
2025.9研讨活动:幼儿园秋天课程如何更深入
2025-09-29 18:29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港湾文化的幼儿生活圈建构的行动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一般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Z2024006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港区幼儿园

时间

2025929

研究主题

 

幼儿园秋天课程如何更深入

所要解决问题

 

1.通过现场物种调查的方法捕捉树的观察要点与教育价值。

2.链接《指南》,基于树的教育价值梳理不同年龄段的课程活动方向。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一、主持人阐明本次研修活动的背景和目的

上周,各班级进行了班级树的认领与观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师幼对树的观察较为表面,缺乏挖掘自然资源中教育价值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的策略,基于以上问题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探讨前期物种调查时遇到的问题

幼儿认知局限:小朋友对树叶描述匮乏,不认识树分不清不同树木的区别,缺乏深入探索的能力(小班)对树生长周期理解模糊(中班)难以区分树木外形特征,对树的观察多停留在浅层(中大)。

提问:大家觉得这些问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什么好的支持方法?请链接《指南》说一说。

李琳:《指南》中提出,3-4岁幼儿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现在的情况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顾晓静:教师本身对于树木的特征、生长周期都存在困惑,孩子分不清也是正常的。

主持人:在带领幼儿与树资源互动时,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相关活动。

幼儿注意力问题:幼儿注意力易分散,难以长时间专注观察,容易被周边其他动植物吸引。

对于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策略呢?

张盈盈:当孩子的兴趣和教师的活动内容不一致时,会让幼儿注意力分散,可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

沈玲群:前期发现小一班孩子对于园内自然资源比较了解,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引导的呢?

张丽云:小朋友比较熟悉周围的植物,前期班级前面有大量的绣球花,孩子们每天路过,会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以及之前王老师园所自然资源很了解,在前期散步的时候有和幼儿聊过他们感兴趣的动植物,孩子们也就记住了这些自然资源,之前我们自然角也做过一个活动,对于自己感兴趣植物画一画,加深幼儿对于原有自然植物的认知经验。

主持人链接《指南》教育建议梳理注意点

1.教师是否对活动充满好奇,与幼儿深入观察

2.是否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探究和记录工具

3.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

4.过程中是否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深入对比和连续观察

5.是否鼓励幼儿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能否和幼儿一起想办法收集资料和验证猜测。

王海英教师提出:教师需坚守儿童立场,回归儿童视角,深入了解幼儿想法,耐心倾听幼儿心声,合理采纳幼儿意见,真正与幼儿携手规划户外活动空间、共同制定活动规则、一起分享活动过程、及时反思活动效果。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幼儿的多元价值时,幼儿园户外环境便能摆脱成人化倾向与控制色彩,充满童真童趣,彰显儿童利益。

主持人总结:

1.以游戏化的形式带领幼儿一起探索、发现,提前做好计划、材料等准备。

2.多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不要限制在班级树上。

教师知识欠缺:教师在物种相关方面知识欠缺,无法给予专业解答。

主持人:我们为什么要做物种调查?

1.理论学习《除了捡落叶,幼儿园秋天课程如何更深入》

关于秋天,远不止捡落叶和做美工

感受“秋收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浪漫

主持人总结:做好物种调查能够让我们对自然资源更加了解,及时捕捉到教育契机,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深入探索。

三、分组进行物种调查,梳理树的观察要点与教育价值

在物种调查时可以按怎样的方式进行梳理与记录?

浦玉丹:可以关注树叶形状、形态,现阶段是否有果实。

胡雯雯:树叶颜色的变化可以关注一下,可以摸一摸纹路,比如叶片、树皮的纹路,是否有不同的触感、质感。

王叶:还可以关注胸径、高矮等。

查艺雯:我觉得花味、气味也可以感受关注。

主持梳理观察要点:

1.整体树形

2.尺寸测量

3.树干与树皮

4.叶

5.花与果

6.伴生生物:

现场进行物种调查,梳理树木特征及可以开展的活动

小组交流分享

1.小班组调查石榴树

李琳:我们小班组调查的是石榴树,树形是伞形,叶子是椭圆形的,叶缘:

树干有些弯曲,有瘤状物,树皮褐色,纹理纵列,树冠枝叶茂密,石榴的花期为5-6月花色多样、常见红色、橙红,花瓣单瓣和重瓣,果实为球形,果期为9-10月,6-12cm,石榴皮可以入药止泻,食用富含维生素c,伴生有蚜虫等,以及石榴树树苗。

主持人:老师们发现了一些信息,如树干上的小壳、不同位置树叶的颜色和树叶正反面的颜色区别等,可以和孩子们调查探索。

李琳: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觉得可以开设科学探究类活动,比如观察树叶的形状、叶序、不同花期的果实变化、测量等活动;艺术创作可以有树叶、树皮、果实的拓印,果实手工创作;在生活体验可以进行采摘活动,引导幼儿感受石榴的味道,通过表述味觉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在语言区开展关于石榴树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与石榴树的故事。

中班组调查柿子树

吴静:我们观察到柿子树的现状,我们观察到现阶段柿子树树叶有很多虫洞,对于树叶我们观察到为互生,目前已经有较多柿子,柿子摸起来硬硬的,表面微黄,已逐渐成熟,树枝偏低,幼儿可近距离触摸,树叶两面较为明显差异,胸径为36cm,树形不规则,树干底下有伴生物,且有为柿子树的小苗,树高目测3米以下,树干纹路与树枝纹路不一样,树枝上有小圆点,树干的纹路为纵向开裂。

徐珏:我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探:初次见面与观察,整体观察与局部探索,(树干、树叶果实)以及柿子的写生活动,等柿子成熟,我们可以开展;第二阶段探究与收获,可以开展采摘活动,引导幼儿感受秋收的氛围,对柿子的探究,胡雯雯老师前期有一节关于柿子的集体活动,通过拓印可以有观察切面,对于科学活动通过对照的方式,进行柿子催熟活动,幼儿可以每天记录柿子的变化,第四阶段是品味与分享,可以带幼儿品尝柿子,感恩与分享,可以与其他班级、幼儿园工作人员(保安叔叔、保健老师)进行分享。

主持人:在活动开展时要注意幼儿经验的连续性,要能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索。

3.大班组调查栾树

沈婉婷:我们调查的是栾树,目前栾树的现状,叶子为对生型,羽状复叶,叶缘为锯齿,颜色深绿,厚实有光泽,气味有淡淡清香。对于栾树的花与果,观察到栾树的花期6-9月,花可入药,清肝明目,颜色为黄色,中心有红色斑块,形状为簇虫在枝头,气味是清香;果期是9-10月,对于未成熟的果实为青绿色,成熟后为紫红,气味为酸臭味,结构为三片果皮包裹,中空膜纸,栾树果实可繁殖与观赏,也可以用于榨工业油;树干与树皮,树皮脱落(片状脱落)颜色深层为红棕色,浅层灰质暗褐色,树干的通直,树冠与树枝为簇状,有一定的层次,树高7-8米,胸径50cm,整体树形:伞形。

浦秋仪:我们观察了一下栾树,现阶段,栾树上目前有的是绿色有的是红色,后期会变成棕色,可以持续性的观察与探索;对于栾树的胸径高度、后期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探索;通过搜索我们发现栾树叶可以进行染色,后期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对于大班的孩子可以进行栾树图鉴;我们也观察到栾树存在伴生生物,后期可以引导幼儿探索伴生生物对于栾树本身是否有害;

主持人:测量除了栾树本身,大班还可以调查幼儿园其他自然资源的测量并统计,如最高的树、最粗的树等。

浦秋仪:对于栾树写生,孩子们如果在现场,栾树较高,那么大多幼儿处于仰视,不同角度的照片要提供,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收集栾树果实、投放在美工区制作,制作好的作品可以投放在角色游戏中;同时可以在语言区一起创编诗歌。

后续活动

1.各班完善树木的现状调查记录,并持续进行班级树的观察。

2.带领幼儿持续与树资源进行互动,生成课程活动,第7周分享幼儿活动视频、用图片+文字记录活动推进的过程和问题。

 

 

活动前期精准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幼儿认知存在年龄差异局限,小班对树木描述匮乏、缺乏探索能力,中班对生长周期理解模糊,中大班观察停留在浅层;二是幼儿注意力易分散,易受周边动植物干扰;三是教师物种知识欠缺,难以提供专业解答研修过程中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集体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为后续解决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理论结合实践,明确观察要点:通过理论学习《除了捡落叶,幼儿园秋天课程如何更深入》,打破 “秋天仅靠落叶做美工”的局限,同时现场梳理出树木观察的六大维度,包括整体树形(如伞形、圆柱形等)、尺寸测量(树高、胸径)、树干与树皮(形态、纹理、气味)、叶(叶形、叶序、叶缘等)、花与果(花期、果期、功能)、伴生生物(植物、动物及依存关系),为教师开展物种调查提供清晰框架。

分组实践探究,挖掘教育价值:按年龄段分组开展实地调查,小班组聚焦石榴树、中班组关注柿子树、大班组研究栾树。各小组结合树木特征,链接《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等目标,梳理出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生活体验、语言表达等多类课程活动方向,如小班的树叶拓印、中班的柿子催熟观察、大班的栾树图鉴制作,实现树木资源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本次研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 “问题研讨——理论学习——实地探究 ——成果梳理”的过程,有效提升了教师挖掘树木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但后续需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经验连续性,以及教师物种知识的持续补充。未来可进一步丰富资源调查形式,如引入幼儿参与记录,让树木资源真正成为支持幼儿全面发展的“活教材”。

物化成果

1.梳理出树木探究的六大维度。

2.集合各类树木特征及幼儿兴趣,梳理出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生活体验、语言表达等多类课程活动预设方向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