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钱程:最近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幼儿生活圈里的成长沃土与探索乐园——中班“我的小菜地”种植活动》,现在分享给大家。第一,作者在开展活动前先了解了家庭中亲自然活动的铺垫及小班阳台种植经验,为小菜地活动提供了情感与经验支撑,同时幼儿园邀请种植领域教授指导,解决教师种植经验薄弱等问题,夯实活动开展的专业基础;第二,呈现活动实施逻辑,以 “主题行走脉络” 串联起拔草、挖土、捕虫等系列探索活动,且每个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共同推进课程发展,例如拔草时围绕 “保护小手” 衍生出手套佩戴、清洗及晾晒相关探索,挖土时从工具探究延伸至科技农业机械认知;其三,总结活动多元价值,从幼儿发展看,活动助力幼儿提升劳动素养、合作品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力,如制作捕虫器过程中幼儿反复尝试调整策略;从教育实践看,活动凸显家园社协同价值,家庭提供情感铺垫、社区(园林师傅、科技馆)提供实践支持,同时为园内自然生活圈价值挖掘提供路径,即聚焦幼儿兴趣与问题,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实现自然教育与幼儿综合发展的深度融合。 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园内的自然资源如此丰富,教师是否了解了幼儿的前期经验?能否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生成活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 二、结合理论学习与班级前期课程活动分享谈谈拓展资源利用价值与幼儿学习经验的方法。 胡雯雯:最近在和孩子们聊有关“秋天”的话题:孩子们讨论最热烈的是“树叶”,于是我们在户外寻找“树叶”,发现孩子们的经验和兴趣点: 1.树叶从哪棵树上掉下来的? 2.为什么树叶裂开了? 3.为什么有的树叶上有绿色有黄色的斑点? 4.树叶怎么卷起来了? 5.捡到的果子是果实吗?是种子吗? …… 我们发现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来解决的,有的点是可以深入探究的。 例如:1.丰富孩子对多种树叶的认知,以及树叶叶缘、叶脉等细节特征的了解。 2.用对比实验、持续观察记录的形式,关注树叶从软变干到裂开的过程…… 3.关于是种子还是果实?进行调查 4.树叶的斑点的联想……(动物、其他植物等)可以开展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活动等 张丽云:胡老师的做法值得学习,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教师的主导先入。教师先支持幼儿在户外自由地探索树叶,幼儿能积极向同伴、老师表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同伴间的互动相互传递已有经验,部分共性的问题和兴趣点可以持续开展观察探究活动拓展幼儿的经验。 浦秋仪:可以带中班孩子先从2区、3区这种类别少的树叶进行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梳理经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测,后续再不断向其他种类的树、生活中的树进行拓展。 李琳:有一节科学课就是认识树叶的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特点,如叶缘、叶脉、叶尖、叶柄等,理论学习中也提到,我们的活动并非孤立存在,有幼儿的生成,也可以有教师的预设以及支持幼儿拓展经验的集体活动,但是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经验及兴趣。 钱老师:幼儿的经验也要和主题活动相联系起来,教师捕捉到了几个共性的问题可以在后续活动中进行持续观察的,也可以提供树叶、果实等材料支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解刨实验、水培实验等,让经验得到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沈玲群:胡老师很好的做到了从本班孩子的真是生活里来,为本班孩子的发展服务,我们要跟着孩子的脚步不断前进。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反思,是不是从孩子的真是兴趣或问题出发?是不是让孩子主动在探索?再一步步地深入探究,拓展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