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忆沁):各位老师,今天我们集中研讨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在“美食坊”里,孩子的U形思维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怎么才能看见它?第二,我们该如何通过“课程故事”把这种看不见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分析出来?我们先从第一次“秋天的果实”主题活动观察到的案例开始。 成员(刘晓燕):我观察到我们班的萱萱。她一开始只是想做个南瓜饼,但面团太粘了,她并没有来找我,而是自己嘀咕“太黏了,怎么办哦”,然后自己去抓了一把面粉撒上去,发现好一点了,但还不够。接着她又看到旁边有油,就用手指蘸了一点涂在手上,再揉面团,发现不粘了,特别开心。这个过程里,她连续试了两种不同的办法。 成员(陈安妮):晓燕老师这个案例非常典型!这正好体现了U形思维里的“多方案尝试”。我观察的是磊磊,他对玉米须产生了巨大兴趣。他把玉米须贴在嘴巴上面,说“我是老爷爷”,这是“替代行为”和“想象联结”的结合。后来他还想用玉米须给玉米“做头发”,但粘不住,他尝试用面团、用蜂蜜都没成功,最后有点沮丧地放弃了。我在想,他的思维发散开了,但在聚合解决问题上遇到了困难,这也是一个观察点。 成员(许晔昕):安妮的案例引出了一个新问题:失败的探索算不算U形思维?我认为算!思维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在记录我们班心心的“柿子籽排队”时就在思考,她能把零散的籽儿有规律地摆成圆圈和直线,这不仅仅是艺术创造,背后是一种对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思维模式。我们在写故事时,怎么把这点提炼出来? 成员(张文静):我同意晔昕的看法。我们在写课程故事时,不能只写“他做了什么”,更要分析“他可能在想什么”、“这反映了哪种思维品质”。比如心心摆盘子,我们可以描述她专注的神态、试错的细节,并在故事反思中点明:“在这个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将数学中的规律排序知识,创造性地迁移到了艺术摆盘之中,实现了思维的跨越。” 成员(张波涛):几位老师的案例都很好,但比较零散。我建议我们可以把这些具体的行为归纳一下,形成一个简单的观察清单,这样大家以后观察和记录就有了“抓手”。比如,是不是可以分成“替代想象”、“多途径解决问题”、“发现与创造规律”这几个维度? 主持人(张忆沁):大家的讨论非常深入!从具体案例出发,我们已经触摸到了U形思维的外在表现。波涛老师的建议很好,我们需要一个观察工具。那么,我们就尝试把今天提到的这些行为点汇总起来,形成我们第一版的《U形思维行为观察记录表(初稿)》。同时,请晓燕和安妮老师,分别以“面团解粘”和“玉米须的奇遇”为题,撰写两份详细的课程故事,重点突出我们刚才分析的思维节点,下周我们再集体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