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问题 1.理论使用的深度有待提高:在将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应用于幼儿作品呈现策略时,部分研究成员对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对于儿童参与的不同阶梯(如被动参与、象征性参与、协商参与等)的具体特征和边界把握需要提高。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虽然明确了儿童参与阶梯理论,但在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幼儿作品呈现策略时,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转化机制。例如,在确定作品呈现的形式和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该理论所强调的儿童自主性和参与度的提升。 3.幼儿参与度不均衡:在实际的作品呈现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参与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性格外向、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积极参与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而一些性格内向、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则表现出退缩和被动。这可能是由于呈现策略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和支持。 (二)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组织研究成员参加儿童参与阶梯理论的专题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深入解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内涵。同时,鼓励研究成员自主学习相关文献和资料,不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机制:成立理论与实践转化小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将儿童参与阶梯理论与幼儿作品呈现策略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根据幼儿所处的参与阶段,制定相应的作品创作和展示目标,设计个性化的呈现活动,确保理论能够真正指导实践。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提高参与度:在作品呈现活动中,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引导策略。对于性格内向、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提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和任务,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提高参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