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锚定:结合《评估指南》明确分享环节新方向 黄闵涓:本次研讨先聚焦《评估指南》理论学习,再结合前期收集的 “超市小当家”“医院小医生” 多元案例,重点探讨 “分享组织形式创新” 与 “实施策略落地” 两大方向。首先请大家结合指南内容,谈谈对分享环节的新认知。 二、案例剖析:基于多元场景探索分享实践新形式 顾智恒:《评估指南》强调 “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以往分享多是教师主导,这次我们尝试 “幼儿主播式” 组织形式。比如 “超市小当家” 案例中,我们录制幼儿理货、收银的视频,分享时让幼儿当 “主播”,讲解自己的游戏思路 —— 幼儿小宇在视频里展示 “分类货架” 搭建,直播时还邀请同伴提问,像 “为什么把零食和日用品分开摆”,互动特别积极,这比教师单向讲解更符合指南 “鼓励幼儿表达” 的要求。 袁雅倩:我们收集了 “医院小医生” 的图文案例,包括幼儿画的 “就诊流程图”、记录的 “病人症状”。结合指南 “注重过程性评价”,设计了 “案例展板分享会”:把图文贴在展板上,幼儿分组当 “讲解员”,向其他组介绍 “如何给病人看病”“怎样记录病历”。过程中教师不打断,只在幼儿卡顿时用提问引导,比如 “你画的这个‘听诊步骤’,游戏时是怎么操作的呀?”,既保护了幼儿的表达欲,又落实了指南 “关注游戏过程经验” 的理念。 顾玉娴:还有录音案例的运用,比如 “超市” 游戏中幼儿讨论 “特价商品定价” 的对话录音,分享时播放录音,让幼儿回忆当时的思考 —— 听到自己和同伴的对话,幼儿更容易梳理经验,比如幼儿朵朵说 “原来当时我们觉得定价 5 元太贵,是因为没考虑‘成本’”。这种形式符合指南 “支持幼儿反思与总结” 的要求,而且无需教师过多介入,幼儿能自主提炼经验。 三、策略总结:提炼核心方法明确后续实践路径 吴怡玮:结合这些案例,我总结了三类实施策略:一是 “多元载体驱动”,用视频、图文、录音让分享更直观,匹配指南 “直观形象的学习特点”;二是 “幼儿主导分层”,根据幼儿表达能力,分 “主播式”“讲解员式”“小组讨论式”,落实指南 “尊重个体差异”;三是 “教师隐性支持”,不在分享中直接评判,而是用提问、展板工具辅助,契合指南 “教师是支持者而非主导者” 的定位。 黄闵涓总结:从理论学习到案例实践可见,有效的游戏后分享需做到 “形式贴合指南理念、策略依托多元案例、幼儿全程主动参与”,后续要把这些策略在班级落地,跟踪效果并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