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评估指南》理论与多元案例,优化角色游戏后分享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2025 年 9 月 11 日,太仓市大班组教师围绕课题《评估指南视域下角色游戏分享环节的策略研究》,在大班办公室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黄闵涓老师主持,融合《评估指南》理论学习与多元案例剖析,聚焦 “角色游戏后分享组织形式创新” 与 “实施策略落地”,推动幼儿在分享中从 “被动倾听” 转向 “主动建构经验”。
一.理论引路,明确方向。
活动开篇以《评估指南》核心理念为锚点,教师们集体学习 “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评价”“支持幼儿自主反思” 等内容,一致认为:角色游戏后分享需打破传统 “教师讲、幼儿听” 模式,让组织形式更贴合幼儿学习特点,实施策略更聚焦经验梳理。
二.案例赋能,提炼策略。
前期教师团队通过视频、图文、录音等形式,收集了 “超市小当家”“医院小医生” 两大班本课程角色游戏案例,研讨中围绕 “如何用案例激活分享” 展开深度交流:
针对 “超市小当家” 游戏,创新 “幼儿主播式” 分享:播放幼儿理货、定价的视频,让幼儿担任 “主播”,讲解游戏思路并回应同伴提问,如幼儿小宇结合视频展示 “分类货架” 设计,引发 “如何让顾客快速找到商品” 的讨论,落实指南 “鼓励幼儿表达与互动” 要求;
围绕 “医院小医生” 游戏,设计 “分享会”:将幼儿绘制的 “就诊流程图”、记录的 “病历” 贴在展板上,幼儿分组当 “讲解员”,介绍游戏中的诊疗步骤,教师仅在幼儿表达卡顿时以提问引导,契合指南 “关注过程性经验” 理念;
巧用录音案例回溯:播放 “超市定价讨论” 录音,幼儿通过倾听自身对话,自主反思 “定价时未考虑成本” 的问题,实现指南倡导的 “支持幼儿自主总结经验” 目标。
本次活动不仅形成了 “幼儿主播式”“案例展板式”“录音回溯式” 三类创新组织形式,还提炼出 “多元载体驱动”“幼儿主导分层”“教师隐性支持” 三大实施策略。下一步,课题组将把这些策略应用于班级实践,通过观察幼儿表现持续优化,让角色游戏后分享真正成为幼儿经验生长的 “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