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苏州市级课题>>沈玲群 张文—构建“乡韵田园”劳动实践场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正文
 
2023.9课题学习:儿童视角下幼儿园“乡韵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9-22 19:12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乡韵课程”的实践探索

施艳梅


多年以来,我园一直致力于幸福教育的研究,努  力构建幸福课程。2016 年,我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  “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幸福教育引领下幼儿  园“乡韵课程”研究》。随着对儿童教育理论的不断学  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深感“儿童视角”的  重要性。能让幼儿感受幸福的课程必然是追随幼儿  的天性并能满足幼儿需要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创设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  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幼儿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奠定  基础。”幸福教育理念引领下的“乡韵课程”是指运用  “童”化的乡韵资源,打造“趣”化的环境,让课程“活” 起来,让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的情境中主动探究,  感悟家乡的韵味,积累生活经验。


一、我的家乡我知道——挖掘“童”化的乡韵资源

家乡是什么?家乡是自己出生和生活的地方。家乡有什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有发言权。我们课程开发的起点和归宿都是幼儿的发展,因此幸福的乡韵资源更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多一些幼儿的生活体验,少一些成人的文化逻辑,让资源更“儿童化”。

(一)转换资源视角

我园地处素有“纺织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之称的“江海门户”——海门。这里有三星绣品、海门山羊等丰富的物产;有海门山歌、沙地童谣等非遗文化;有“三月三吃麦茧”“七月七煎烤吃”等乡土习俗……哪些才是真正适宜幼儿的资源我们请幼儿从“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用的”等多个方面去进行调查和收集。关注儿童的视角后,我们发现幼儿眼中的乡韵资源少了一些特色的本土文化,多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事、物。视角的转换使我们从狭隘的地方特色中走了出来,开拓了筛选资源的视野。我们充分提供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乡韵资源,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并探究家乡的各种文化。

(二)梳理多种维度

在关注儿童视角的同时,我们以幼儿园为中心划分出不同的本土文化资源,绘制相应的《乡韵资源图》。我们还从资源类型的角度,按照物质资源(自然  物质、旅游胜地、河湖楼桥等)、人文资源(历史名人、手工艺品、民间童谣、民间游戏等)、风俗资源(节日特产等)的分类,进行搜集整理,形成“乡韵资源库”。资源图与资源库的梳理与整合,帮助教师更加明确乡土文化的价值,为幼儿的探索做好充足准备。

二、我的环境我做主——创设“趣”化的乡韵环境

我们从儿童视角出发,根据当下的生活,和幼儿一起挖掘、收集周围的乡韵资源,围绕“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核心理念创设出有趣、可变、好玩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滋养中传承乡韵文化,感受“我的环境我做主”的快乐,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一)亲青乡味园

我园模仿“奶奶家的小院子”开辟了一块“亲青园”。这里有幼儿们喜爱的小兔子、老母鸡,有各种各样的农家小菜,有生机勃勃的小果树……每年春天, 油菜花盛开,我们在自家小院里过“金花节”,闻香、写生;夏天,我们一起找番茄,摘黄瓜;秋天,我们忙着数橘子,捂柿子,挖芋艿;冬天,我们又栽上一垄垄小青菜……资源库里有各种农作物的栽种时间和栽培方法。每班都有自己的一小块种植地,师幼一起商量家长共同参与,种植、施肥、收获……幼儿们尽情享受着当“江海小农人”的乐趣。

(二)慧玩游戏场

幼儿园操场边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户外运动材料,如铁环、竹马、橡皮筋等,幼儿们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取放,将老材料玩出新花样。例如,竹子可以是竹 马,也可以是赶小猪的竹棍;废旧蓝花布做成的小尾巴又会变成跳方格的材料。区域游戏、换班游戏、混 龄游戏……多种游戏模式共存。楼梯的拐角处是幼儿们流连忘返的“三星绣品城”“迷你江海园”“农家博物馆”;班级的美工区存放着石子、树枝、松果等自然物;科学区的“豆子分离”“鸡蛋不倒翁”等实验引发了幼儿的思考;生活区里的南瓜饼、彩色面条等食物非常诱人……教师观察游戏,鼓励游戏,服务游戏,欣赏游戏,合理指导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去体验,去理解,去创造,让他们自然生出爱家乡的情感。

(三)成长展示墙

不管是班级的主题墙,还是幼儿园的共同廊道,到处都有幼儿成长的痕迹。大厅里,幼儿们用各种自然物拼出了“海门电视塔”“江海博物馆”等地标性建  筑,展现出幼儿眼中的“乡形”;走廊上,我们布置了展示“乡音”的演出照片,通过手机扫描照片下方的二维码,可以听到幼儿们稚嫩而纯真的“海门山歌” 和“沙地童谣”;“名人博物馆”中展示了幼儿们绘制的海门英雄;就连食堂外的墙上也展示了幼儿们收集来的“乡味”……随处可见的幼儿作品,展现出幼儿  的成长,也呈现出他们眼中的乡韵。

三、我的课程我需要——生成“活”化的乡 韵课程

“生活即教育”是我园课程研发的准则。陶行知 先生认为“教育者应拿活的东西、活的环境、活的书籍去教育学生。”乡韵课程更是需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给幼儿需要的课程,让他们在“活”化的课程中体验 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我园有多年积累下来的园本课程,每学期每个班级也都会根据幼儿的兴趣开设小课程,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全园审议交错进行,筛选、调整、充实反复进行,逐步丰富乡韵课程库使幼儿了解乡情,理解乡俗,品味乡韵。

(一)项目课程共探究

基于幼儿的问题,我们尝试用小组实践与探索的形式,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在探索中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首先,教师追随幼儿的经验确 定主题,师幼共同绘制主题网络图,列出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实地探究的地方资源和家长资源)。然后,我们鼓励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进 行探究活动。幼儿通过调查、收集、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活动,记录自己的发现分享探索的结果。最后我们和幼儿一起回顾探究历程,让幼儿分享经验,享 受成长的幸福。

灯光亮化改造后的海门电视塔成了幼儿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于是大班课程《海门电视塔》应运而生。电视塔有多高?电视塔的灯光为什么会变化?电视塔是怎样建成的?电视塔可以爬上去吗?幼儿在课程中抛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师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了价值判断,追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建造组、灯光组、测量组三 个探究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和不断探索,最后召开了“电视塔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家长参加。建造组的幼儿们展现了使用不同材料的构建经验,解决了电视塔 “上大下小”的建构难题;灯光组的幼儿们运用彩色透 明纸打出了可以变色的灯光;测量组的幼儿们则在幼 儿园的操场上画出了只有真实电视塔 1/4 高度的小电视塔。从布置场地、邀请函制作到现场解说,幼儿们协商讨论,分工合作,向家长们展示了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节日民俗展精彩

传统的乡韵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既能传递节日的文化寓意,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有意义、有趣味、健康积极的内容,让幼儿真正地走进节日,理解节日,在与节日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例如,我园在立夏日有传统的“品蛋”“竖蛋”“斗 蛋”等活动,有的班级还从“立夏秤人”这一习俗出发,带领幼儿认识了过去的秤与现在的秤,学习了称重的多种方法,制作了全班幼儿的体重数据统计表,还对比了男孩和女孩体重的差别。有的班级则利用家长资源,请奶奶到幼儿园教幼儿们“结蛋袋”,这一活动激发了妈妈们学编织的热情,也让幼儿们徜徉在快乐的编织游戏中。结好的漂亮蛋袋该用在哪里呢?幼儿们又以“以蛋结情,与爱同行”为题举办了“广场赠 蛋袋”活动。他们发布消息,制作宣传海报,主动邀请广场上的市民参与活动……活动最后,他们还一起来 到广场边的老年公寓与老人们联欢,一起编七彩手环,一起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浓浓的乡情在节日活动中渲染开来,古老的习俗在幼儿的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基于儿童视角的乡韵课程是幸福的课程,它以“游戏精神”为引领,以“行动体验”为核心,以尊重幼儿兴趣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为宗旨,努力建构“随兴 而发、好思而问见难而进、由衷而乐”的课程。在经历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我们将继续探索,促进师幼共同幸福成长。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