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田园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思考
汪小俊
“田园教育”最早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其教育目标施建立“蓝天下的学校”,将校园开放化,以大自然为学校一切活动的源泉,用田园山水滋润幼儿的心灵。田园教育认为,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是劳动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2016年以来,我们针对“亲田园,养心灵”的办园理念缺乏有形的教育教学行为支撑,幼儿自主探索、自由发展不太充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特色等一些制约园所、教师和幼儿发展的实际问题,广泛开展了田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者们提出了“后疫情时代”概念,幼儿园原有田园教育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科学界还没有找到制胜的绝招,我们还要在一段时间内面对非常态的生活,更是缘于疫情期间我们对我园田园教育的价值反思。审视我园田园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与后疫情时代的特征还存在着一些偏差,还不能满足幼儿现在甚至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因而重构后疫情时代的幼儿园田园教育,让田园教育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至关重要。
一、重构田园教育的理念
顺应幼儿发展天性,牢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田园教育理念。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课程园本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课程人本化。因此,田园教育课程需要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的制订,最大限度地寻求活动内容与形式的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因此,评判知识的依据就在于它对这一目的的满足程度。而我们过往的田园教育关注的知识,更多关注的是田园劳动知识。当疫情暴发后,一览无余地暴露了过往田园教育在生活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也就是斯宾塞所说的直接和间接保全自我生命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当疫情严重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保全生命的重要性。因此 ,关注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理应成为田园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而间接与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相关的则是生态伦理和公共伦理,它们直接关系到人类如何与自然界相处,公共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只从表象上去认识病毒,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去重新认识人类、自然、生命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人类、自然、生命之间的关系。
二、重构田园教育的目标
从简单的劳动知识获取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目标达成。在过往的田园教育中,我们还囿于让幼儿获取认识动植物和进行一些简单劳动知识上,当人类进入后疫情时代后,仅有这些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适应未 来生活的需要与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习生存”。反思疫情始末,我们实施的田园教育在培养幼儿“四大支柱”上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例如,学会认知更多的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是“学习知识”,而不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更多的是教会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是“学习做事”,而不是“学会做事”。长此以往,当幼儿离开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时,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缺乏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未来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变数,而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也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构建“四大支柱”的田园教育目标正是人类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的制胜法宝,并且已为我们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所证明。因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在未来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四大支柱”中的每一种都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持续终身的经历。
三、重构田园教育的环境
从片面追求环境的美化转向有目的、指向性强的园所环境建设,让幼儿学习和生活真正回归自然。幼儿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我们认为,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外在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 当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时候,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的认知目标达成。在过往的环境建设中,由于片面追求环境的美化效应,致使环境建设存在着无序性、零散性和无指向性的弊端,特别是一些必要的田园教育内容缺失。当新冠肺炎 疫情来袭,导致幼儿缺乏应对疫情的认知和经验。 因此,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对幼儿园环境进行了重构,并把重构 点直接指向回归自然教育、生命启蒙教育和田园劳动教育,创设田园风格的主题环境,并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强力打造,使之与幼儿园园本显性课程相互映衬、相融相生、相得益彰,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1.整体打造,创设充满“野趣”的田园环境。强化经验化改造,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相对分离。以绿色为主题,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使幼儿园呈现出“红花绿草满园栽,风送花蝶时来”的田园景象。
2.提升打造,创设充满“童趣”的田园环境。我们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要对幼儿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让幼儿学习的过程变成为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活动区设置了沙池、水车、轮胎秋千以及依树而建的集钻、攀爬、滑索、 独木桥、梅花桩等活动于一体的“树屋生态滑滑梯”系列;在种植区我们修建了花坛、花圃,种植大量的季节性花卉和植物;在班级我们根据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到繁选择符合时令的、具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植物;创设充满个性特色的班 级“自然角”,让幼儿在感受四季的变换中直接参与环境的对话,尽情地展示田园活动带来的童真、童趣。
3.重点打造,创设充满“农趣”的田园环境。为了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田园体验环境,幼儿园高标准建设起了田园特色体验区并由专人管理。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在“智慧树”区块种植了玉米、辣椒等高杆植物;在“星星屋”区块种植了茄子、苋菜、 空心菜、白菜及南瓜、丝瓜等藤蔓类植物;在“太阳岛”区块种植了向日葵、包菜;在“花果园”区块种植了玉兰、桂花、樱桃、橘子、桃子等花卉和果树;在饲养区块养殖了金鱼、小兔、鸽子、乌龟等小动物。让幼儿在真实的田园环境中增长经验,充分体验田园生活带来的快乐。
四、重构田园教育的内容
从只关注动植物种植、养殖等田园劳动知识内容转向让田园教育真正的回归生活。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的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是劳动的教育。为此,我们根据后疫情时代的田园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对原有的“田园劳动” “田园故事”“田园探究”和“田园创艺”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增减与整合,以“回归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启蒙”和“田园劳动教育”为内容重构了园本课程架构。
1.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病毒简史》明确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不知敬畏,才是一切灾难的源头。”而当前新冠疫情暴发的教训,正是对幼儿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生命、敬畏自然生态教育是最好的田园教育内容。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人与自然”的田园课程内容并生成了主题系列活动。
2.田园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审视我们当前对幼儿的生命启蒙教育,显然暴露了在过往的田园教育生活中,斯宾塞所说的直接和间接保全自我生命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为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把“珍惜生命”作为幼 儿生命教育的起点,充实了生命教育内容,构建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他人”等主题活动。
3.田园教育是劳动的教育。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幼儿劳动教育,是回归人的本质、回归幼儿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来自海陆空三军的医疗机构 及全国各地派出的34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医护人员,千里驰援,出征湖北,与死神争夺生命,先后实现武汉清零、湖北清零,就是凭借这种劳动的力量、智慧、精神和品质。为此,在后疫情时代的田园劳动教育中,我们针对原有“田园劳动”课程 内容中劳动体验不足的问题,强化了田园劳动体验活动内容。高标准建设起了田园劳动基地,以此作为丰富田园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载体。
在田园教育内容的重构中,我们以“回归自然”“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为经,以四季为纬,将其课程内容分别归类、整合到不同的季节中, 以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形式呈现并生成了系列“田园教育”的主题活动。
五、重构田园教育的方式
从封闭转向开放和融合。我们认为,从封闭转向开放和融合应该成为现代化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在过往的田园教育中,幼儿园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虽然曾有各种亲子活动的联合教育,却缺少实质性合作。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就会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教学资源的不足,缺乏资源共享,实地交流困难等问题。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田园教育中,我们努力破解这方面的难题,让田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封闭转向开放和融合。以开放的视野重构后疫情时代田园教育的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资源合作、共享,建立了家园联合体。通过微信群、QQ群、抖音、校园网络等平台,将幼儿园教师典型教学案例、视频发送到网络平台,让家长学会怎样教育幼儿进行田园教育活动;鼓励有经验的家长自拍田园教育视频并将其推送到微信、QQ、抖音和网络平台。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又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通过家庭亲子田园教育活动,既巩固幼儿园教学成果,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农村自然优势,广泛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根据幼儿家庭田园资源条件的实际,从幼儿的爱好兴趣出发,在家长的指导下广泛开展宠物饲养、庭院种植、田园采风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将探究学习的成果或通过视频,或通过实物带回幼儿园展示,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和成长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