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
 首页 | 中心管理 | 新闻速览 | 党团工会 | 科研管理 | 园所管理 | 教师团队 | 安全校园 | 教育督导 
 
 首页 
 中心管理 
 新闻速览 
 党团工会 
 科研管理 
 园所管理 
 教师团队 
 安全校园 
 教育督导 
 
  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在研课题>>苏州市级课题>>沈玲群 张文—构建“乡韵田园”劳动实践场的实践研究>>学习资料>>正文
 
2024.5理论学习: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的理念辨析与实践逻辑
2024-05-30 15:44  

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的理念辨析与实践逻辑

刘军豪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是 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内容。2020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 和全面部署,涵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 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等内容⑴。幼儿教育是终 身教育的开端,是劳动教育的奠基阶段,实施 幼儿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 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陈鹤琴(1892-1982年)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是开创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⑵。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为幼儿教育发现中国儿童”和“为儿童创办中国幼儿教育”,由此形成了科学的儿童观和系统的教育观⑶。劳动教育是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陈鹤琴不仅探讨了幼儿劳动教育的科学基础与多重意义,且明确了幼儿劳动教育的启蒙性内涵与生活化特征,并初步构建了以家园共育为核心的幼儿劳动教育体系。

一、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劳动教育 的价值定位

()幼儿身心发展内在规律制约幼儿劳动教育现实开展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 拓荒者,也是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探索者,他从儿童心理研究入手,将幼儿教育奠基于儿童心理研究之上,从而推进中国教育科学化进程。陈鹤琴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⑷。正是基于对儿童本体存在价值的肯定与尊重,陈鹤琴开启了科学而系统的儿童心理研究,探索了儿童天性具有的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等心理特点,并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陈鹤琴秉持“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心理”的一贯主张,倡导幼儿劳动教育应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为前提基础展开,无论是幼儿劳动目标设定,或是幼儿劳动内容选择,还是幼儿劳动方法采用,都应该建立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准确把握与充分了解之上。

此外,幼儿身体与动作的发展更显著地制约着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整全性是陈鹤琴儿童研究的基本立场,基于此,陈鹤琴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同时,同样给予儿童身体发展以高度重视,并集中论述了 “儿童身体之发展”和“一个儿童动作的发展”,具体涉及儿童身体成长及感知觉发展,诸如口、头、手、臂、坐、立、爬、足、走、跳等⑸。劳动教育一定程度上是以个体的生理发育成熟为前提基础,陈鹤琴意识到幼儿身体发育对劳动教育开展的内在制约性,并进而提出“叫小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需在他的能力以内而仍非用力不可”⑹。以幼儿能力为基础为幼儿设置难易适度的劳动任务,其本质上体现了幼儿劳动教育应尊重幼儿身体发育特点的原则,并关注幼儿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引幼儿劳动教育实践方向

陈鹤琴从事中国儿童心理研究带着崇高的教育使命感,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儿童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关注、关心儿童整个人格的和谐发展是陈鹤琴心理研究的显著特征与突出贡献⑺。儿童整个人格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为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充分发展,又可以提炼归纳为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陈鹤琴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的整全性与融合性,并将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就幼儿劳动教育而言,陈鹤琴同样认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向,反之,幼儿劳动教育也能切实发挥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预期教育目标。

陈鹤琴认为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劳动教育能够使幼儿得以充分的运动,这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也是儿童身体发育所必需。同时, 陈鹤琴批判了传统教育中溺爱、包办、替代等现象,认为其“剥夺了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性质”,因此应着力避免。陈鹤琴认为让幼儿独立自主参与劳动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发展、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⑶。概言之,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式、全面性的教育,是一种契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指向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向下,陈鹤琴格外强调了幼儿人格养成以及品性塑造的重要价值,主张“应该训练小孩有爱人的精神”“培养幼儿服务的习惯”,使幼儿不仅在个体生命上得以健康发展,更能提早树立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进而为成长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二、劳动启蒙教育是幼儿劳动教育 的核心内涵

()激发幼儿浓厚的劳动情感

学前儿童劳动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劳动素养的教育,它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 积极的劳动态度、形成初步的劳动习惯、了解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⑼。总体而言,幼儿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式、全面化的劳动启蒙教育,其在形式上是跨领域、综合式的,在内容上是生活化、全面化的,在性质上是启蒙式、奠基性的。陈鹤琴认为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其中,浓厚劳动情感的 激发与培育不仅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且与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活教育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陈鹤琴倡导的幼儿劳动情感在狭义上体现为爱劳动、爱劳动人民,在广义上则彰显为幼儿自我照护的强烈意愿与幼儿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如独立、进取、奉献、合作、勇敢等。鉴于幼儿喜好模仿、易受暗示、喜欢称赞的心理发展特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应以身作则地参与劳动,为幼儿营造良好劳动环境,并遵循积极鼓励、正面引导的基本原则,以有效激发幼儿浓厚的劳动情感。

()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认知

卢乐珍认为:“幼儿园中的劳动教育,包括让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和组织幼儿参加轻微劳动两方面。”⑴)其中,“让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即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使幼儿初步感知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劳动内涵路径的基础性理解与认同,积累劳动知识,形塑劳动观念。陈鹤琴认为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主要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观察两种方式,并特别重视直接体验的价值强调“经验是知识之 门”,“我们要让小孩子去运用双手,睁开眼睛, 张开耳朵”0),由此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 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的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丰富幼儿的劳动经验,增进幼儿的劳动认知。此外,陈鹤琴同样强调“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带领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目的是使幼儿能够时常接触各种各样的劳动者及劳动活动以间接观察的方式弥补直接体验的有限与不足。“认识成人劳动”可以先向幼儿介绍其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与幼儿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以后再逐渐扩大认识成人劳动的范围,通过向幼儿介绍他们能理解的一些成人劳动,接触一些熟悉的劳动者,能使儿童初步了解成人劳动在为大家谋幸福和改造自然中的意义'⑶。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能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情感的激发与劳动认知的树立主要体现了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而良好劳动技能与习惯的培养则充分彰显了劳动素养的内涵。陈鹤琴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与幼儿 体力、智力、道德和美感发展之间,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⑸。陈鹤琴既肯定了幼儿劳动习惯 与技能培养的积极意义,又进一步明确了幼儿 劳动习惯与技能培养的内容与方法。幼儿应有 的劳动习惯与技能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幼儿个人 卫生习惯、生活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等,具体涵盖“会洗手”“会刷牙”“会关门窗”“会洗澡”“会拔草”等3)。基于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践,陈鹤琴提出了幼稚园劳动习惯与技能养成的具体方法,如,使用习惯表进行依表考验、使用清洁检査表进行每日晨检、开展“看谁做得顶好”竞赛游戏等'⑺。家庭教育中,陈鹤琴同样强调幼儿穿衣、刷牙、洗面、吃饭、睡觉、如厕等日常卫生习惯的养成,强调父母应以身作则、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与技能。

三、回归日常生活是幼儿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劳动教育的丰富经验

日常生活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经验素材,日常生活劳动构成了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形态。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到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愈多,[18)0鉴于日常生活是幼儿最熟悉、最亲近的环境,陈鹤琴赋予了日常生活以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强调将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无论是陈鹤琴对幼稚园课程设置的思考,还是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原则的阐 述,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幼儿真实而丰富的日常生活。陈鹤琴对日常生活教育价值的关注与强调无疑深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从杜威的“教育即生 ”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旨在打破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通。陈鹤琴充分肯定儿童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价值,并着力在实践层面探讨日常生活劳动的目标与路径。1925年,陈鹤琴与张宗麟、俞选清共同草拟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具体包含“卫生习惯”“生活的技能”等内容,并进一步细化为“吃东西以前要洗手”“会拍苍蝇、 蚊子”“会自己吃饭”“会刷牙”“会扫地”“会抹桌”等多个条目,凸显陈鹤琴强调日常生活劳动的教育思想3)。陈鹤琴倡导的幼儿日常生活劳动,内容上是真实自然、丰富多样的, 形式上则主要以幼儿的自我服务性或自我照护性劳动为现实表征。

(二)儿童心理研究奠定幼儿劳动教育的科学基础

陈鹤琴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系统研究我国儿童心理发展,是我国学者探索儿童心理的发端⑵)。儿童心理研究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基础性研究,是陈鹤琴一切教育主张的根基⑵)。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研究与准确把握,陈鹤琴建构了科学化、本土化、现代化的儿童教育思想。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思想同样是奠基于儿童心理研究之上,并力图发挥儿童心理研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指引功能。陈鹤琴认为“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心理”,包括“研究儿童的身体如何发育,儿童的心理如何发展,儿童的知识如何获得,儿童的人格如何培养”⑵,然而,传统幼儿教育不仅没有给予幼儿应有的关注与尊重,且更多以经验主义的方式使幼儿沦为教育的“试验品”与“牺牲品”。陈鹤琴愤慨于“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继而强调“要把小孩子看作小孩,不可妄想缩短他做小孩的时期,不可剥夺他在小孩时期中应该享有的权利”⑵)。正是基于对幼儿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成功、喜合群、喜称赞等心理研究,陈鹤琴形成了以独立自主、积极鼓励、创设环境、难易适度等为核心的系统化、科学化幼儿劳动教育思想。

(三)独立自主构成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劳动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儿童好动的天性,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家庭教育中,陈鹤琴主张“关于一切的饮食起居,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做的,我们不要替他代做。做是他的权利,这种权利,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剥夺他的”⑵)。活教育中,陈鹤琴同样强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勺,并将其提炼为活教育的首要原则, 彰显出陈鹤琴“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的核心教育理念。陈鹤琴倡导“做”的本质是让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让幼儿独立自主地劳动,并由此获得丰富经验与个体成长。然而,陈鹤琴同样感慨:“我常常看见母亲替小孩子做这样,做那样,一天忙到晚,而小孩子反而没有机会去做去动或是出于对幼儿天然的溺爱,或是出于对幼儿劳动的担忧,中国家长并不习惯于让幼儿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对此, 陈鹤琴深有感触,并多次呼吁“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着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⑵)。同时,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父母或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而是应以更为恰当合理的方式激励、引导、协 助、支持幼儿参与劳动。具体而言,父母或教师既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良好的劳动环境,又需要为幼儿选择难易适度的劳动任务,还需要为幼儿树立可效仿的劳动榜样等。

四、家园协同一体是幼儿劳动教育 的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是家园共育的桥梁纽带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中明确提出“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并进一步强调“儿童教育是整个的,继 续的,为教师的应当知道儿童在家里一切的情形,吃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做父母的也应当知道小孩子在幼稚园里做些什么,学些什么,如此则两方所施的教育,就不致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必定很大”⑵)。陈鹤琴家园共育思想是基于幼儿发展的完整性与幼儿教育的连续性,旨在通过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此外,陈鹤琴从中国传统整体思维出发,构建了中国化家园共育实现路径,主张幼儿园课程 要将家园共育纳入其中,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家园共育能力,国家要开展家园共育实验。

陈鹤琴不仅突出强调了家园共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且天然地将劳动教育作为家园共育的桥梁纽带,并初步论述了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中的实施要点。一方面陈鹤琴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如吃饭、扫地、叠 被,甚至浇花、洗衣、烧饭种种活动,在可能 范围内,我们应当让小孩子有劳动的机会来发 展他做事的能力。要知道做父母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儿童自己劳动的习惯,培养儿童自己独 立的能力。”⑶)另一方面,陈鹤琴积极推动将劳动教育纳入幼儿园课程,并促使1929年颁发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明确提出:“园中的事物,凡儿童能做的,如扫地、揩桌子、拔草、分工管理园具等,应充分地由儿童去做。”⑶)因为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接受一定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恰好处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结 地带,可以充当二者耦合的纽带⑶)。陈鹤琴将 劳动教育设定为家园共育的桥梁纽带不仅具有现实可行性,且有效发挥了家园合力、切实推进了劳动教育。

(二)家园协同一体的幼儿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幼儿劳动教育需要以家园共育为前提基础,并进而构建家园一体、合作协同的路径体系。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幼儿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陈鹤琴主张幼儿劳动教育可具体釆取游戏体验式、榜样示范式及环境熏陶式的方法展开,其前提是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其核心是彰显幼儿劳动教育的综合化与生活化。

游戏体验式的劳动教育是以幼儿“好游戏”的天性为心理基础,并将游戏的精神与态度渗透于幼儿家庭及幼儿园劳动中。具体而言,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倡导“游戏式的教育法”,倡导父母“用游戏的方法教小孩子”。在幼稚园教育中,陈鹤琴主张“游戏式的教学法”,认为“幼稚园里的课程很容易游戏化”,进而推动“游戏”成为《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内容 构成。游戏体验式的劳动教育秉持陈鹤琴一贯 的教育主张,契合儿童的内在心理,能够切实 地发挥预期成效。

此外,鉴于幼儿天生具有“容易受暗示”“好模仿”的特质,陈鹤琴主张父母应以身作则,“不仅言语行动,你要以身作则。就是你的态度,你的思想,也要以身作则”⑶),其目的在于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热情,而幼稚园教师更应严以律己、积极劳动,努力成为幼儿劳动的榜样示范者。

最后,陈鹤琴认为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 的关键要素,幼儿与环境的接触机会越多,其知识将越丰富、能力将越充分。基于此,陈鹤琴主张家庭及幼儿园应携手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允许、鼓励、支持幼儿在可能范围内获得充分的劳动机会和自主的劳动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对幼儿劳动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环境熏陶式的劳动教育。

陈鹤琴的幼儿劳动教育思想秉持其一贯的科学精神与本土立场,并彰显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切。同时,陈鹤琴以儿童心理研究奠定其劳动教育的科学基础,立足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凸显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初步构建了以家园共育为核心的幼儿劳动教育体系,其对于新时代的幼儿劳动教育开展仍具有鲜活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仓市港城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