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本次研修活动背景并共同回顾前阶段研究成果。 周:前两次的园本研修中我们对主题建构场的要素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思考,同时梳理了在创设主题建构场时环境打造、材料投放方面的可行策略。但是在日常调研中也发现班级创设的建构场在支持和拓展幼儿学习的有效性不强,例如发现建构“哇时刻”后教师没有及时跟进;部分班级有后续跟进但是缺乏针对性……聚焦这一问题,开展以“以观察为导向,在建构游戏中支持和拓展幼儿的学习”为主题的园本研修活动。 回顾:环境打造、支持;建构哇时刻没有跟进或没有针对性 上一次研修成果:部分班级分享、经验分享(中六班:未来;小四:扩大场域、纸箱;提升游戏质量、环境、空间) 二、共享:“哇”时刻分享,提炼可行策略 周:在两次研修活动间隔的时间里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例如每周每班都会记录一个属于孩子的建构哇时刻,在记录表中能够看到老师是真的在关注孩子、发现孩子,也能看到大家的思考,同时在班级建构场中也呈现了哇时刻的环境,我这边将大家上传在钉钉日志里的哇时刻环境进行了梳理,围绕“如何呈现哇时刻?发现哇时刻后你是怎么支持幼儿后续的建构的?”大家进行了简单的分享,在梳理的时候我也用标红的方式把大家用的一些策略方法标记出来,每周记录哇时刻:照片切入,说说我观察到的;呈现在班级环境中 周:大部分班级;照片、表征、幼儿经验的互通、分享 ⒈部分班级分享记录的“哇时刻”以及教师的后续支持。 周:今天我们也从每个年级选择了一个班级来跟我们一起分享他们是怎么从环境材料、师幼互动这两方面来支持和拓展幼儿学习的。当然我们也需要带着思考去倾听三位老师的分享,要从中捕捉他们使用到了哪些策略?我们自己班级又是怎么做的? 顾智恒:结合自然角,场地扩大,幼儿有需要可以选取自然物,与资源角结合。之前的游戏主题是小动物的家,孩子们可利用美工区的物品。小动物们过冬时生病了怎么办?小朋友们建构了一个医院,仲老师问这是什么?这是住院部,第一层是看病的地方,第二层是住院的地方,最上层是停机坪,方便更多的人看病。看得出明明有就医的经验,后续支持是谈话讨论,询问幼儿还需要什么辅助材料,平时与幼儿多聊天。 顾泽宇:通过图片、新闻纪录片。 周:媒体素材的运用,经验的迁移、资源角、自然角的利用。 顾喜婷:我们班的主题是郑和公园。没有旗杆旗帜怎么办?哪些作品未完成?作品重塑怎么办?在参观完郑和公园后,孩子们跟着建构图搭建,遇到的问题是没有旗杆旗帜怎么办?我先是问可以选什么当做旗杆旗帜?他们选择了清水积木。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用先用材料代替。我们全程观察。第二个是有个娃发现旗帜是需要飘起来的,我问教室里有什么可以飘起来的。他们马上去美工区剪,他们觉得飘起来的应该是红旗,后去资源室收集,最高的女生用两个清水积木加起来的方法,但一直失败,来向我寻求帮助怎么能稳固。后她选择扭扭棒,把美工区的旗帜绑的紧紧的。她在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后我请她来交流分享。 朱晓楠:有连续性,不是急于寻找答案,而是给予线索和时间 周:我们可以用提问、间接性的引导、提供材料 宋媛媛:两位老师在交接班的时候有沟通,观察到问题后有交流,有连续性 沈金焱:创设以纸杯为主材料的游戏,提供了雪糕棒等辅助材料。千千来纸杯叠叠乐的游戏,千千玩到第三层的时候发现纸杯不够了,我询问他们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这么多纸杯吗。幼儿思考后,把纸杯的数量进行了调整。我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后续游戏中,投放彩纸、积木,根据墙面上的图示,跟旁边的清水积木结合起来,缺少马路的材料。我们班幼儿个体差异较大、总结经验,鼓励他们思考。 周:小1——开放式提问、材料支持、环境作用;中4——计划与设计,环境材料:结合美工区材料、资源室材料;师幼互动:重视表征、倾听想法、关键提问、探索材料、集体分享;大6——了解周围、媒体的运用,经验迁移,资源的利用(资源角、季节角)。 黄闵涓:我们班的建构是场景式,森林主题,我们班幼儿的特色是用黏土搭建,可以记录他们的森林小故事,一点点延续下来。 戴静波:小班幼儿的模仿是很重要的,图示很重要,可以多欣赏、多联系,可以在散步的时候去观察其他班级的作品。 周:刚刚的分享中,结合大家的经验,提炼出:扩大场地、区域的联动性、辅助材料的投放、两个老师的沟通互动也很重要、儿童访谈、基于对孩子的观察、媒体材料的利用,最终落实到问题解决。 三、共思:理论共学,夯实基础 ⒈理论学习:《主题积木建构游戏下大班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主题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研究》。 周:理论学习文献大家基本都阅读过了,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一下陆继好老师发表在《教育观察》上的《主题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研究》一文。在文章开头是对主题积木建构游戏和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我们来重点关注一下第四段的支持策略……第一个环境支持、第二个路径支持、第三个教师支持。优化建构游戏空间的设置、时机的安排;核心策略:计划、工作、回顾,适合中大班的建构流程。借助游戏故事去进行反思回顾,还原真实的问题情境,开放式问题。师幼互动的质量,巧妙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思考。保留幼儿的建构作品,分享经验。把握互动的时机,要善于观察、发现,提升质量。 结合自己班级,回顾思考: 小4:在空间上需要思考,材料在纸箱里不太方便,搭建高架桥的时候拿不到材料,后续需要优化。 尹志怡:可以共同商议,愿意设计图纸的可以设计图纸,区域联动,可以在美工区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没有记录的。 周:在立足游戏现场的对话中,教师“看见”了幼儿游戏中的真实需求,进而“倒逼”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以给予幼儿切实有效的支持。 四、共研:聚焦实例,梳理可行策略 ⒈聚焦“哇时刻”案例,小组研讨。 周: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有赖于教师的观察、跟进以及智慧的鹰架,只有这样才能促发幼儿呈现出积极主动、专注探究、灵活解困的深度学习状态。从大家的哇时刻分享表中选取了一段有意思的片段,等一会我们就分组聚焦这一个案例从从环境材料、师幼互动两方面研讨在主题建构游戏中进一步支持和助推幼儿游戏的可行策略有哪些? 周:研讨重点:以大班老师的身份去思考,怎么从环境材料和师幼互动方面去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建构游戏? 高榕浚:从材料环境:首先要欣赏材料,提供牛棚照片;教师多提供开放式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 周;用到了1.0的方法,比如说开放式提问,提供欣赏式的材料照片。 顾玉娴:环境材料方面:提供绘本;区域联动,在语言区创编故事,支持他们的搭建,建构区搭建小动物,小型作品可以丰富自然角;还可以利用园部资源。交错式的搭建可以进一步欣赏,分享。师幼互动可以采用幼儿采访;经验分享;利用表征记录,形成过程性的记录。 顾晓静:提供绘本,引发幼儿思考;与美工区互动;可以带幼儿去羊棚观察;利用媒体资源,提供小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鼓励孩子设计制作图纸,规划布局。 周:大家的思考角度不太一样,但是都提到了幼儿园的羊棚。大家都关注到从材料环境和师幼互动的方面去制定下一步的指导策略,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依赖教师的支持。 闵佳佳:分享案例的老师和主持人都是认真准备的,研讨过程很扎实,研讨形式比较有趣。这样的教研是可以落地的。视频可以多一点,眼神、思维多一点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