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享与梳理主题建构游戏成果 活动开始,主持人宣布进入成果分享环节,教师们依次上台分享各自负责的主题建构游戏成果。有的教师展示了幼儿搭建超市不同区域的作品照片,介绍了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运用的叠高、围合等技能;有的教师通过观察记录,讲述了幼儿在游戏中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大型超市建构;还有的教师播放了游戏视频片段,展现了幼儿在装饰超市时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 分享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集体梳理。大家围绕技能、创造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对成果进行分类,将幼儿在搭建技能上的进步,如能运用更复杂的连接方式,归为技能发展类;把幼儿设计出独特的超市布局、用特殊材料制作商品模型等,归为创造力表现类;将幼儿从独自游戏到主动组队合作的转变,归为合作能力提升类,最终形成了系统的成果清单。 (二)初步验证主题建构游戏成果 教师们结合前期设定的活动目标和预期效果,对梳理出的成果进行对照分析。例如,针对 “幼儿能在建构中体现超市的基本功能分区” 这一目标,通过查看幼儿作品和记录,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较好地完成,达成度较高;而对于 “幼儿能熟练使用至少三种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这一目标,部分幼儿仅使用了一两种,达成度有待提高。 围绕成果验证情况,教师们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在合作能力方面的表现是突出亮点,很多幼儿能主动协调分工、解决合作中的矛盾,超出了预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幼儿的精细操作技能不足,在处理建构细节时不够到位,导致部分作品不够稳固。 (三)提出后续改进思路 根据成果梳理与初步验证的结果,教师们积极建言献策。在游戏设计上,建议增加更多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超市场景任务,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材料提供方面,计划补充更多小型、多样的辅助材料,如小贴纸、细绳子等,满足幼儿精细装饰的需求;在教师引导上,提出应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如 “怎样让你的货架更稳固呢?”“还能添加哪些商品让超市更丰富?”,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 |